为落实应用化学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学院和专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示范校建设规划为统领,贯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通过构建对接行业与职业岗位群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专业建设质量的明显提升。
二、建设目标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接行业及职业岗位群,明晰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明确知识和能力发展途径;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落实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支撑专业发展;
重点建设6~8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为应用型课程,做好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提升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双能”队伍建设;
落实规划的“复杂体系分离分析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化工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和2~4个校外实践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方案
1.完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对照新颁布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明确行业企业及区域职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构成,完善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要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模块,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方向,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落实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实教学内容,特别是案例式、项目式等实践应用性内容。
2.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1)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符合专业相关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反映生产一线岗位的知识技术需求,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前沿性,做到“以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设计整合课程内容,落实教学大纲要求。
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相关职业岗位标准,把能力培养要求具体化,吸纳企业一线技术并邀请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将实际案例和项目成果引入教材,争取3年内主编或参编4~6本应用型讲义、教材。
(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落实“以学为中心”,采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课堂与实践地点交互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发现式、问题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以建设化工原理仿真实验室为契机,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虚拟技术,开展实验仿真、实训仿真和管理模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试点积极开展在线课程的建设,让MOOC、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注入为教学手段的改革增添新鲜血液。
(3)教学评价考核改革
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提升评价。将课堂和课外作业、实验操作等过程性环节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实验及项目研究等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操作考试、论文式考试、答辩式考试等。培育和激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督促学生融入团队的合作学习和为完成设计要求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断总结考核评价结构,及时反馈到具体教学环节,科学分析教学过程及安排中存在问题,及时且“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
(1)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每年选派1~2名45岁以下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或进行工程实践,时间半年以上。确保教师熟悉了解专业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促进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
(2)加强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3)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学位或交流访问,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4)以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平台,打造课程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相互学习。通过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向,同时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4.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体系构建,明晰专业能力构成,探索“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应用创新实训”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发展途径。
全面优化实验项目,减少简单理论性、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向综合性、应用型、设计性实验转变。
积极利用已建立化工综合实训平台,开展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开发,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及技能的综合训练。
深化校企融合、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加精细化学品合成和化学工程技术的实习基地2~4个。发挥企业外聘教师的作用,做好“双导师制”建设。
深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落实实训(含课程设计、实验专用周等)、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更新与过程管理,扎实做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着力开展实践环节教学评价改革,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和学习收获评价。
5.做好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在做好低年级“化学知识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基础上,继续做好参加“化工实验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吸收在校学生做科研助理,参与科研和产学研项目,3年后力争使学生科研助理达到年级专业学生总数的30%。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竞赛等,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建设进度
建设周期:3年。
进度安排:
2018年7月-2019年7月,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启动2~3门应用型课程的建设;
2019年8月-2020年7月,完成上一年度部分应用型课程的实践与反馈,继续推进2~3门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践基地的拓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2020年8月-2021年7月,根据实践反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已启动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内容,申请2~3门校级应用型课程,建设2~3门院级应用型课程,建设完成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的拓展,进行学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验收的准备工作。
五、预期成果
经过3年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更为明确,更加符合学校定位、与产业、行业的对接更加紧密,建成具有鲜明特征、行业认可度较高的示范专业。具体预期成果有:
1.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争取获批省级教学成果1项;
2.建设院级应用型课程6~8门,建设校级应用型课程2~3门;
3.主编或参编应用型讲义、教材4~6部;
4.建设2个综合实训平台,2~4个校外实习基地;
5.派5-6名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企业实践锻炼。
六、学院支持与保障
加强统筹领导。充实专业教学委员指导会和专业建设指导会,对示范专业建设目标进行认真梳理,以规划目标任务落实为统领,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作为领导机制,全力支持并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与落实。建立评价反馈体系,在应用型专业建设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
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到人。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科研团队及各位老师,拟定具体方案,确定完成目标的措施和路线图,积极组织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健全激励机制。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是教科研团队、个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在绩效奖励方案、教学质量奖评比方案和各类评优评先中突出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