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他山之石>>正文

苑英科:构建三大格局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模式

更新时间:2020年06月19日 20:52点击次数:字号:T|T
构建三大格局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模式

苑英科
[摘  要]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应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实践育人,构建“大协同”“大先生”“大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地。
[关键词] 实践导向;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要把解决育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有机结合,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地。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知行合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模式,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品格、培养情感、健全人格;要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大协同”“大先生”“大学生”三位一体的格局。

第一,实现“大协同”。首先要实现校内协同,整合校内全部育人要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其次要实现大学与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二,当好“大先生”。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三,培养“大学生”。学生之“大”,在于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念,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搭建“三全育人”三大平台,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三全育人”模式。

一是搭建回天治理研究院平台,持续推进实践育人。超大城市超大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2018年7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华北电力大学是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在社会治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法学学科能够为社区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能源治理、能源立法等研究特色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为了准确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切实做好“四个服务”,学院成立了回天治理研究院,确立了公共服务、社区法治、能源治理、社会组织、社区治理、老龄研究等研究领域,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研究院成立后,与回龙观街道、天通苑北街道以及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教科研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依托回天治理研究院这一平台,学院策划实施回天治理“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一百人次大学生进入一百个回天社区,围绕社区党建引领、幼儿教育、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社区法治等专题,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开展调研实践,形成调研成果,为回天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学生在“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中深化了专业认识,提升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院把立德树人各项任务具体化、实践化,最终形成了“百生百社”调研实践活动品牌。

依托回天治理研究院这一平台,学院推进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在回天地区建立教研实践基地后,学院对实践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构建了“结构教学+专题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结构教学利用较短时间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专题教学强调问题导向,凸显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多个实践项目。在此基础上,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深入社区进行实践调研,形成调研成果。学院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做到了系统化、项目化、成果化。

二是搭建立学读书会平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学院面向全体学生成立立学读书会,秉承“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宗旨,倡导经典阅读、专业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经典阅读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水平为导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专题学习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领读,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研读。个性化阅读旨在提升文化修养,通过“走北京、品文化”等读书活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专业阅读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为目标,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把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转化为系统性阅读,使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立学读书会把读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知行合一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读书会实施“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足迹”“立学能源解困”等社会实践工程。2018年暑假,6支社会实践小分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之路,奔赴福建宁德、浙江安吉、河北阜平、江西井冈山等地,开展“聚焦精准扶贫”实践活动,把对扶贫战略思想的学习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学院连续5年实施“立学能源解困”实践工程,在教师带领下,实践小分队深入甘肃省临夏州贫困乡村进行能源扶贫,为贫困地区送去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送技术送知识,解决贫困户用电问题,与贫困户一起制定脱贫方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坚持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有机结合,学生取得了丰硕成果。

立学读书会为中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平台。中青年教师既要担任专业阅读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龄社会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等问题,还要带领学生奔赴浙江、辽宁、吉林、河北、贵州、甘肃、江苏、河南等地进行社会调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是搭建教育教学改革平台,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学院不断推进以课程思政为核心、通识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院抓好专业导论课建设,每个专业都要编写专业导论课教材,从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学习方法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对专业学科进行“素描式”勾勒、“导游式”介绍,并在其中凸显思政元素。学院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选优秀教师和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教改项目,充分做好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推进“通识+专才”教育教学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为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世界先进文化课程为两翼的通识教育模块,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同时,学院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把精品通识课作为慕课的主攻方向,强化师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努力实现通识教育全覆盖。

总之,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要弥补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的短板,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