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1]和专业结构优化及专业布局调整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推进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有关文件,明确提出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重要抓手。各省市区对专业集群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或与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一起布署。在政府主导与政策推动下,应用型高校开展了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如何将专业集群建设向深度推进?笔者利用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及教育部特色专业集群四期专题研修班讲学的机会,对受评估的二十多所高校领导和两百多所高校的研修学员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视野不开阔、创新性缺乏、特色不彰显以及价值未达成等方面问题,亟需寻求有效破解方法与应对策略。
一、推进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对专业集群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少应用型高校仍停留在专业集群建设相关提法上,如发展规划、转型方案、自评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应用专业集群或打造几大专业集群口号,缺少明确建设规划与目标,或跟风盲从,或不求甚解,或面面俱到,或急于求成;一些高校为专业集群而集群,专业集群成为专业的拼凑与堆砌,对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等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个别高校甚至将“专业集群”与“专业类”混为一谈,用相关专业内涵建设替代专业集群建设。另一方面,对专业集群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专业集群的理论认识比较模糊,对专业集群推进缺乏顶层设计的思路与举措;对专业集群如何规划、布局、建设、运行、保障、评价等缺乏研究与探索;一些高校认为专业集群是教学条线、专业负责人的事,没有从学校发展层面整体谋划、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推进;一些高校没有对专业集群进行研究分析,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自身存在明显问题;一些高校领导、中层干部和专业负责人存在“等、靠、要”心理,片面强调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才能开展建设,或简单照搬别校的做法,等等。
(二)视野不开阔。
从当前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情况看,总体上尚处于初始阶段,推进集群建设受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束缚,受一些高校领导和业务部门、二级院系领导学习研究不到位的限制,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既有做法的影响,专业集群推进的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宽广,具体表现为:专业集群建设的视角局限于学校视角偏多、局限于教学工作视角偏多、局限于某些学科专业视角偏多,而从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甚至跳出学校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视角考虑较少,从多学科专业或跨学科专业领域考虑较少,对专业集群相关政府行业产业等利益相关者广泛、充分、深入的调研较少,等等。这都与应用型高校落实开放式、开放性办学定位的要求不吻合,与确立专业集群建设的“大广角思维”有较大差距。
(三)创新性缺乏。
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战略、新思维、新路径,少部分应用型高校正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多数应用型高校正准备推进,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成熟的模式。初始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集群建设因干部教师的教育理念观念滞后,缺少创新性理念思路,一些高校停留于堆砌式的“物理变化”层面的专业组合,没有使专业集群产生“化学反应”或“基因改造”,未能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战略路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理念、工程类、师范类等专业认证要求与专业集群建设融合渗透;缺少创新性机制、推进举措,在专业集群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思路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缺少创新和创造;缺少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与专业集群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创新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没有构建能支撑专业集群建设并发挥集群建设效应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课程模块,没有实现专业集群从形态布局到内涵建设的转变。
(四)特色不彰显。
受访院校多数在学校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转型方案中提出“特色名校”“特色发展”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或“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目标,但对如何办出特色,没有规划、没有研究,也没有明确的特色培育行动计划,一些高校为迎接教学评估、转型检查,临时拼凑“写”特色,这样的“特色”缺乏顶层设计、理念支撑与实践培育,缺乏内在逻辑关联和相关材料支撑;一些高校没有从特色与质量水平、特色与学校内涵建设角度思考谋划,办学特色与学校办学利益相关方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能紧密联系,与学校内涵建设核心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渐行渐远;一些高校办学特色培育缺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激励;一些高校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培育当作两项独立工作推进,甚至撇开专业集群另寻办学特色,没有从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培育统筹部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
(五)价值未达成。
专业集群建设要通过其自身作用或功效发挥、愿景与目标实现等达成其存在价值。一些高校存在专业集群建设价值向度片面、模糊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建成怎样的专业集群、达到怎样的建设目标缺乏明确愿景,对专业集群建设对学校及利益相关者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必要认知,对如何实现或达成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缺乏思路与举措,专业集群建设服务地方支撑度较弱、人才培养契合度较低、资源配置有效度较差、品牌影响美誉度较小,总体上说,衡量专业集群自身价值及价值增值的四个价值向度与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集群建设要求之间有较大差距。
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应对方略
(一)提升专业集群建设认识高度。
第一,充分认识专业集群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向应用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战略,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是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应用型高校培育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关乎学校发展全局与未来的大事。概言之,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可破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矛盾之困,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之需,呼应现代产业集聚式发展之势,凸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要。[2]
第二,做好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整体设计。专业集群建设要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谋定而后动,避免“夹生饭”或“返工”。省域层面可出台专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或制定一流专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引导高校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学校层面可集聚众智、精心研制专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或专业集群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会等形式进行指导,使专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或专业集群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真正成为能指导二级单位推进工作的文件,使研制、论证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的过程真正成为统一全校干部教师思想认识的过程。
第三,加强专业集群理论知识学习。从理论学习中,更新理念观念,增进干部教师对开展与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自觉性。一些专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对应用型高校开展专业集群建设具有指导与借鉴价值。如陈锋指出“大舰战略”决定未来高校竞争的主要格局,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须做出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变革。[3]吴仁华提出要从引导力量、目标定位、结构特征、核心要素、组织机制五方面形成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在理念共识、主导统筹、试点先行、治理改革四方面推进建设。[4]笔者对何谓应用本科专业集群、有何特征、如何布局、如何建设、如何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5],还介绍了常熟理工学院主动对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进行专业集群谋篇布局并在专业集群培育与建设中自觉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立行业学院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6]
第四,实施专业集群建设的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专业集群布局构建与纵深推进,特别需要高校领导者牢固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将专业集群作为学校发展重要战略之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攻坚克难的坚强决心、运行保障的有力举措来领航和保障专业集群建设。党委书记、校长要从发展规划、战略重点、利益调整、条件保障层面带领学校班子谋划推进专业集群并提供保障,从学校层面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二级学院院长要从专业集群具体设计、协调、保障与落实层面,主动积极有所作为,要鼓励二级学院基层组织自下而上地在专业集群建设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将基层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校甚至全国推广。
第五,采取重点建设与逐步培育相结合的集群推进策略。专业集群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式,宜群则群、宜独则独,有条件的先建设,先重点建设基础较好、与地方产业集群契合度高的专业集群,对暂时缺乏条件的可先从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某个点上进行培育试点、寻求突破。省市区教育厅可结合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专业集群对接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集群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集中高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基础好的专业集群,提高特色优势专业的集中度和产业对接服务能力。应用型高校可根据校情确定重点建设与培育专业集群。
(二)拓展专业集群建设的思维广度。
第一,确立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大舰战略”[7]思维。“大舰战略”思维体现了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理念,注重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关系,突出对接产业集群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在更大空间和更宽视阈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局面。因此,专业集群强调立足地方,对接但不限于地方产业集群,如果地方产业欠发达或没有形成集群,可先着力聚集某些产业的骨干企业,也可将对接合作视角拓展到所在区域、省域甚至省外。
第二,确立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多研究视角思维。从高等教育学、产业经济学、社会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专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特点与规律等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专业集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培养链的关联,研究集群理念下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联;从社会管理学角度研究专业集群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基于大数据分析和高校案例分析的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研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出对策,进而提高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与服务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切度;各专业集群以数字化资源应用推广为抓手,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资源支撑与服务体系,实现专业集群内的共享,等等。
第三,确立基于专业集群的教学科研互促融合思维。推动集群专业与行业企业协作共建、协同育人、协同研究、协同创新。围绕专业集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工作体系,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推进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型科研,地方智库搭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形成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局面。
第四,确立专业集群的内涵式发展思维。专业集群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举措,不仅仅需要搭建框架、形成布局,更重要的是抓好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专业为王”时代[8]的形势,主动对标专业类国家标准、专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专业认证要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要求及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抓好专业规范化建设,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课堂革命,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第五,确立专业集群的区域内高校协同思维。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多数处于布局与培育初始阶段,一所高校专业集群不可能对接区域所有产业集群,专业集群内的专业也不可能与对应的产业集群每个区域产业链对接、覆盖。因此,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区域高校间协同合作,突破壁垒、汇聚资源,促进区域高校相同相近专业形成集群合力,有助于发挥各高校专家优势,成立区域高校专业集群建设专家委员会、专业集群建设教学协作委员会;发挥区域高校集群效应和各自专业优势,在对接区域产业链中共同补链、延链、强链,共建与区域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强对接、高契合、有特色的专业集群。
(三)把准专业集群建设的创新维度。
第一,重构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发展链条。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重点专业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龙头与带动作用,突出对接产业集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关系,以产业链或产业链相关环节(如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为主线构建专业集群。江西服装学院依托江西省重点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和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名列第一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依托,以服装服饰设计、服装电商物流、服装营销管理、服装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时尚传媒、文创设计、大环境艺术设计七个专业群,紧密对接服装设计、生产、管理、营销产业链,对应服装设计、服饰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面料设计、生产管理、服装表演、服装营销、服装陈列等职业岗位群,形成对接并服务大服装产业与时尚产业集群、集聚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集群构架与布局。重庆科技学院根据产业链各板块主体岗位构建核心专业,形成学科专业集群。石油与天然气学科专业集群根据石油产业链各板块主体岗位(包括油气勘探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油气开发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油气输送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油气加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构建地—钻—采—输—炼全流程专业体系。
第二,重建与创新学校基层教学科研学术组织。专业集群作为新型学术组织形态,要突破原有二级学院、系(或二级学院、教研室)基层学术组织设置与管理机制,按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宗旨,重新建立基于专业集群的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如常熟理工学院等的行业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高校产业学院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成立校政行企代表参与的学校专业集群理事会、各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建立了校、院两级组织并以章程或规章制度形式对运行、保障予以明确;可探索基于专业集群的教授牵头、年轻教师和学生自愿参加的教授工作室模式、基于课程群等平台资源建设共享的教师团队合作模式,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机械专业集群教授工作室探索,等等。
第三,重塑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专业集群建设必须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集群建设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基于专业集群的形态布局与内涵建设的落实及学校顶层设计、目标战略的实施,重新梳理符合应用型定位的办学制度体系,重新确立专业集群的组织管理体系,推进基于专业集群战略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专业集群共享平台建设、共享课程开发,使管理体制与专业集群建设及相关改革呼应匹配、共同推进。如广东财经大学建立六大学科专业集群,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功能于一体的学术权力机构;学院层面,改变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割裂的局面,建立健全兼具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功能的“一体化”管理机构和相应运行机制,体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同向、协调、集约发展”理念。
第四,重订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集群完成基本布局架构、组织机制、管理制度等建立后,各相关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须突破就单个专业办专业的孤立专业观,改变专业各自为战的局面,统筹做好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基于专业集群战略思维,推进产业、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集聚集约、共建共享人力、教学条件与平台、科研条件及平台等资源要素。要组织重新研制或修订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条件、质量保障要求,特别要明确集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平台、实验实训平台、科研创新平台与专业特色培育方向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第五,重组专业集群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专业集群建设要通过基于各群内专业的课程群来落实。课程体系构建中,须组建专业集群内相关专业共建课程模块,构建集群内各专业共享的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基地与平台资源,实现专业集群内师资调配使用的相互贯通与相互支撑。必须把握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作岗位群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又要考虑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专业迁移能力。通过“平台+模块”进行核心课程群设计,以“平台”保证专业集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共性要求,以“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四)加大专业集群的特色培育力度。
首先,确立建设专业集群就是培育办学特色的观念。一是办学特色就是办学质量、办学优势和办学水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都明确提出定位于“应用型”,在呈现新的“同质化”情况下,以特色求发展是对大学“同质化”的扬弃与超越[9],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的中国新型大学办出特色成为必然选择。从专业与专业建设主要作用看,高校办学特色体现在高校职能的各方面,主要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基于学科与专业的特色就是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特色。二是从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看,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组合。[10]“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具有很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既蕴含学科自身建设特色,也蕴含了核心、优势、特色、示范等不同专业建设项目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要求的特色。三是从国家相关文件看,《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文件同时提出“专业集群”与“特色专业集群”,可理解为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与成效就是要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也可以说,布局规划建设好专业集群就是提升专业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打造、培育专业特色与学校特色。
其次,将专业集群打造成办学特色,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政策引导等外力驱动。福建、江苏、广西等省份已出台专业集群建设标准、管理办法、评审指标体系等文件,开展了特色专业集群遴选建设或在转型示范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明确提出特色专业集群建设要求;江苏省要求以“做优做特、必需急需、补短补缺、支撑支持”为原则,统筹布局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点;重庆市制定高等学校“三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特色专业项目建设。“三特行动计划”指“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项目建设计划,其中“特色专业”是在现有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或学校重点打造优势专业基础上申报,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有较好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期满后,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将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的“特色专业”在同一学科基础上,由2~3个特色专业继续组织申报“特色学科”,然后在“特色学科”群的基础上申报“特色学校”。
再次,将专业集群建设成办学特色,需要应用型高校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升格本科伊始就做好专业结构谋篇布局,规划设计了适应苏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六大应用工科专业集群,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创新开展了基于专业集群的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探索,该校具有校本特色的相关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紧扣“师范底色、民族特色、应用型新色”办学特色定位,提出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民族类、文化旅游类、大数据类、经管类专业集群,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了从基础薄弱到后发崛起的院校示范。泉州师范学院提出“三个层面协同成长、三个维度同步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与特色发展并进思路,即“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集群与行业企业、应用型重点学科与支柱产业、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与产业领域的协同成长、同步发展”,既打造了基于学科基础、对接行业产业的专业集群,又培育了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创新了基于不同专业集群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校企”“政校企”“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凸显办学特色和落实特色办学的思想与理念。
(五)达成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向度。
第一,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专业集群服务地方支撑度。产业集群的链状结构催生了高等教育链式服务,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等组织结构。专业集群打破了将专业建设封闭于高校内部的传统做法,要求应用型高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群、产业链,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按“扶需、扶特、扶强”原则,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发展重点和特色,关注专业价值对产业价值的贡献,把产业贡献力大、价值创造力高、结构带动力强的学科专业作为重点,形成若干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集群。通过专业集群重点发展战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成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院校,通过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实现区域产业群转型升级,通过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和服务区域能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可以说,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更好突出“服务社会”理念与职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契合度。高水平专业集群往往具有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高、专业师资水平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高、专业报考率高、专业就业率高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特点。从产业发展看,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及时做好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加强对人才规划力度,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规划结合起来。[11]从高校角度看,传统单一专业培养人才模式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培养与产业集群发展契合度高、具备较广产业上下链知识、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学生看,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可促进跨学科、跨专业及与行业产业的深度合作互动,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拓展和延伸学生未来基于专业创业与就业的空间。同时,专业集群适应学生将来在产业集群、产业链相近职业岗位群流动性的需求,增强学生就业市场适应性和专业竞争力,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促进学校集约发展,提升专业集群资源配置的有效度。专业集群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知识共同体、资源共同体[12],专业集群“共同体”特征、“群”化发展模式、集约化发展理念,要求应用型高校集聚学科专业资源、行业产业资源,从专业散点式设置到专业集群式发展、从“小舢板”到“大舰”集约发展。集群集约发展的意义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与学科互促发展机制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发挥重点学科特别是特色学科、产业学科对专业和专业集群的支撑作用;二是有利于按专业集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课程或课程群骨干教师三个层次配备和组建教师队伍;三是有利于资源(实验、实训、实践、实习,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合理配置与利用及有限经费的有效投入。专业集群是学校优化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专业集群布局与架构,才能形成对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科学合理分配,才能最大化发挥各项资源效益。
第四,彰显学校特色优势,提升专业集群品牌影响的美誉度。与市场高度契合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实施差异化竞争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专业集群建设水平折射的是一所学校特色办学的能力,学校自主定制和打造校本式的专业集群是破解“千校一面”的利器。专业集群建设要聚集应用型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力量,聚焦校地双方的特色、优势,按照“市场导向、地方需求、产业对接、集成建设、特色发展”原则,针对不同产业链环节或层次的人才需求,构建符合不同高校特色的专业集群,使专业集群更好对接产业集群、融入产业链与创新链;围绕特色专业集群开展产业(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使产业(行业)学院办出特色;围绕行业需求发展特色专业,使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优势、品牌,更好服务人才培养和区域与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