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岩土工程学科列入太阳集团tyc539重点培育学科,2013年成为太阳集团tyc539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2017年在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验收中获得优秀的成绩,2018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范围。
本学科针对岩土和地下工程中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制约因素多、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结合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开展施工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控理论及施工力学行为以及施工技术等研究,对岩土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为此,学科凝练了三个研究方向:1.岩土工程性质及多场耦合作用。主要开展复杂环境下岩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围岩与支护结构耦合作用机理研究和岩体结构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2.隧道与地下工程稳定性及支护技术。主要开展围岩的稳定性及控制技术、新型支护结构及设计理论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监控量测技术及反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3.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以深部复杂地质力学环境中的岩体开挖理论、岩土体爆破和机械破岩理论、隧道施工新技术及环境评价等为研究对象,对岩体爆破作用机理和高效快速掘进、盾构破岩机理和支护技术、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隧道施工环境影响评价和灾害防控理论及方法等开展研究。初步形成了深部岩土力学行为特性、围岩变形机制和支护技术、隧道施工技术和灾害防控等学科特色。
本学科现有在职人员40人,学术骨干17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1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名,硕士生指导教师6名。团队中,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中原千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河南省学术带头人3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4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拥有“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科技创新团队”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两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团队”荣获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研究队伍。
本学科建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形成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引领,市级科研平台为基础,省级科研平台为建设核心的创新性科技团队。省级科研平台包括: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新型土木工程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隧道施工与灾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科研平台包括:洛阳市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洛阳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团队先后完成“MHC耦合腐蚀下龙门石窟灰岩细观结构损伤机理及抗腐蚀试验研究”、“以含水量和总应力为基本变量的非饱和膨胀土抗剪强度研究”、“强弱轴空间半刚性梁柱连接受力模型的建立与抗震性能研究”、“偏心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等国家自然基金6项,共计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近三年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获得省级教研项目立项3项,发表195篇论文,其中12篇SCI,28篇EI,51篇中文核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9项;出版专著5部。
本学科团队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了与中铁隧道集团、中铁十五局集团、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河南六建集团、河南省安集团、智博设计院等单位的合作关系,近3年来签订横向科研项目27项,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
本学科拥有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0名,其中已毕业18名,在读12名。
本学科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韩国金乌国立工科大学共同组建了河南省新型土木工程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的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合作项目,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先后派出9位教师赴阿斯隆理工大学交流,目前已有19名学生赴阿斯隆理工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