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6 宣讲家网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说,这次会议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和思想政治工作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这次会议体现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亲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党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我梳理了一下,十八大以来召开过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其中,2013年召开过两次,第一次在当年1月,第二次在当年12月,均由刘延东、刘奇葆、赵乐际三位政治局委员出席。2014年的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过重要指示。此次会议比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更具深远性、指导性。以上就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背景。
另一方面,这次会议是一种整体性的战略布局。会议在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召开,与近几年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彼此呼应,形成相互配合之势,共同构成了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整体目标任务的具体分支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此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体现出了部署“大思政”格局的宽广视野和形成“强思政”效应的战略远见。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就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共同配合的宽广格局。什么是“强思政”效应?就是要强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这种“大思政”、“强思政”战略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实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这就是此次报告的主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从五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把思想政治工作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灵魂。这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一种核心的、顶层的战略性设计。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家注意,这里提到的“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本次会议新增加的一个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确定位。他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句论断鲜明地指出了我国高校的办学宗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高校必须主动承担的政治责任,甚至可以说是立身之本。他还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中,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浪潮中,一些高校开始迷失自己,认为国际化趋势就是无条件与国际接轨,就是放弃自身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趋拢和迎合国际上的一些西方标准。正是为了防止部分高校出现办学方向上的模糊,防止部分高校醉心于与世界接轨,而丢弃办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旨向,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就是我国高校的性质。
当前,“校长负责很重要、党委领导没必要”的错误思想在个别高校还很时髦,党的领导被错误地当作累赘和负担,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党对高校的领导弱化。殊不知,把党的领导和高等教育发展对立起来,主观地认为两者是非此即彼关系的思想,非但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反而可能会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行使的道路上“脱轨”,更可能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撞车”。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意义在于,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办好我们的高校”进行了回答,他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承担好立德树人的使命。
针对有的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功能涣散;有的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存在模糊认识,社会主义大学味道淡化;有的甚至把高校成就归功于“按西方标准办学”的所谓“国际化思路”等错误观点。针对一些高校不能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把取得的成绩归结为国际化思路,在社科类教材的选择上热衷使用西方原版教材——使用和推荐西方教材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关键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站位是在中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教材——在课堂上不加分析地推介西方学术观点等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我认为,这“四个正确认识”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际一流水平,同时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正确认识”中强调这一点,就是要告诫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在这种国际性的比较视野中看清中国的发展态势与方向,更加明确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更加有利于我们朝着目标迈进。广大的青年学生要认识到,我们的远大抱负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建立在我国若干年发展中已经产生的坚实基础之上。我们要把远大抱负落实在行动上,以脚踏实地、拼搏创新的精神开拓好未来。所以,这“四个正确认识”与高等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同向而行,而且是后者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相互结合,并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凸显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在2014年的“五四”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这一教育任务的内涵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诠释。他认为,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换言之,在当代,“立德”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他还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核心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为才先,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又怎能称之为人才呢?对于高等教育事业来说,也是一样,无德何以谈树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德,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经验。
我们知道,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起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当今,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良好,心怀远大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壮志。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大学生却陷入了思想迷惘,生活颓废、热衷享乐、游戏人生、放荡不羁,常常把郁闷二字挂在嘴边,在自我中心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教师,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荒废了平时学习的时间,到期末考试突击复习。这种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完全颠倒了学业和考试之间的关系。另外,在高校大学生中还发生了一些极端的事例,比如,昆明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案、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上海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等等。这些极端事例的出现,从根本上讲就是价值观扭曲所导致的,这也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对高校师生提出了什么要求?要真正成为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一流人才。这就要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沿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正确方向前进。这样的话,才能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防止“脱轨”现象的出现,也才能始终不忘初心、不忘根本。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融合发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此次会议的第三大亮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是高校未来学科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翻译了大批外国原版教材,在学术评价体系方面也大量借鉴了西方,特别是英美的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种教材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主要体现无法正确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需要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学术话语体系来阐释、来预见未来。所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关系着我们的国家安全。另外,如果我们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不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之上,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就丧失了构建这样一种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因此,只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灵魂,坚定地站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自19世纪以来,中国人踏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百余年过去了,我们将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一目标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步实现。当代大学生是达到这一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力量,是这一重要时刻的见证者。所以,要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并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由此可见,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的论断,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事实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西方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发展道路较量的主要内容。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的重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了。
举个例子。某企业每年都会招聘一些大学生,近几年来,他们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养越来越看重。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前几年招聘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有韧劲、肯钻研,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但是,这两年招聘的大学生,特别是个别“90后”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想的却是老板给我开多少钱,我的工资收入是不是太低了,下了班我该玩点什么,去哪聚会,等等。他们热衷于哈韩、哈日,把一些所谓的明星当成人生偶像。这些思想比较消极、状态也很颓废的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怎么能干得好工作,怎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灵魂性工程。但同时,对于个别“90后”大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反思自身教育方面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的普及,“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大众解释与评价社会历史的基本话语,这些基本概念构成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转折期,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纷繁芜杂的话语体系都在争夺人心。不同话语背后蕴藏着的价值观显著不同,他们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显著差异的。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方面,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抹杀不同民族特性、利益差别的所谓“普世价值”,掩盖阶级本质、人民诉求的所谓“公民社会”话语一时间甚嚣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出于化解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理论乃至意识形态挑衅的需要,用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应该成为广大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工作师生的自觉行动,也应该成为广大大学生自觉朝之奋斗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著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地方就在于,高校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孵化器、生产线,这一独特性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性质的,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也在武装自身的头脑。
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必然相对滞后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差距,并为缩小这种差距而努力。而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又会对能够有力解释中国社会变化、预见中国社会未来的学术话语提出迫切要求。这样一来,社会需求与话语滞后之间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之类的观点也就难免会产生了。例如,我们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符号在当今中国社会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争论。对于这些问题,能不能回答、回答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运用学术话语创造性地回答中国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绕不开、躲不掉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
这一点更加深入地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部分高校理工类学科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国际认证的误区,例如管理学院、商学院办学以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和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认证为目标,从而在师资发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办学资源等各个方面迎合这些所谓的国际评价标准,这在无形中丧失了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学科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这些国际标准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显著差异,于是一些专业学科课程建设就不自觉地疏离党的教育方针,一种“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的思想在一些学科中弥漫开来,这在无形中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在长期西式学科话语体系教育背景的浸染下,在西方话语体系评价标准的引导之下,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会无意识地消解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消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甚至在用一些黑色、灰色笑话博得学生掌声的过程当中传播一种负能量。
此外,一些高校还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有的教师在专业科研上是尖子,但在思想政治上却是“矮子”,还有的专业课教师明明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却对党的事业发展、党的组织生活漠不关心,甚至以种种事由不参加组织生活。这些问题凸显出,在部分高校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理论生存困境,存在着以专业课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困境,存在着借口改革创新挤压马克思主义空间发展困境。据调查,在不少高校中都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存在着教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高校中,一两百人一起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不能很好地实现小班教学,也无法实现师生的紧密互动,更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滴灌效应”。这在无形之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存在着“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一些高校的课堂上失声、失语、失踪。另外,还要注意一个苗头性倾向,就是近几年民间资本办大学火了起来,但目前民间资本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淡化社会主义性质、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办社会主义大学教育方针的落实。除此之外,国际合作办学的兴起也是一柄双刃剑,个别中外合资大学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改革之名用通识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在无形中消解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率、影响力。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道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两者之间不是背道而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涉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根本性问题的教育,直接参与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内心世界,所以也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肯定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搞不好,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不仅有研究数据支撑,就从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比如有的大学生考试作弊。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好,大学生就缺乏认真对待专业课程的态度,也就不会用更高的境界看待分数,甚至会为了分数不择手段。可以说,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专业课程教师也要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也就是说,专业课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实际,探讨中国怎样在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好。习总书记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推给党团干部、政治课教师,就是从上述意义来说的。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式也作出了简要阐述,比如“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他特别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些要求都是对我们广大高校教师的鼓励和期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应该自觉成为这些要求的践行者。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党的领导融合发展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的一个鲜明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党的领导融合发展可以说具有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我们办的高等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教育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确保高校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当前,一些高校在新修订的大学章程中直接去掉了坚持党的领导、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和目标,沦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办学误区。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呢?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在高校外部,要形成各级党委与高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习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格局。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次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经常与高校师生交流,北京大学等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党委书记也开始到高校讲课、作报告,可以说,地方党委和高校党委已经形成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模式。
二是在高校内部,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务必要“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在这里,可能会有同志提出一个疑问,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是从什么角度而言的?对谁最有利?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对每一个普通党员最为有利。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狠抓从严治党,在促进经济发展、反腐肃贪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使得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生活水平节节攀高。为了不断巩固和拓展这一成绩,我们必须要和党同向而行、同心同德,更需要8800多万党员自觉承担起引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维护中国社会繁荣稳定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是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高校要培养人才,那么,培养人才的人自身素质是否过硬,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习总书记强调:“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通过人员选拔、教育培训、实践教学、职称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壮大的良好局面。
我作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一员,深切感受到了党给予我们的关怀。近年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市教育工委给予了我们这支队伍许多事业发展的机会、生活改善的补助,择优资助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特级教授教师评选、专项研究课题、岗位特殊津贴等等具体措施,都体现了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增进了我们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上确定新的发展起点,形成新的发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体现了“大局”“大势”,抓住了“大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党的领导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的主要亮点,也组成了指导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面。
最后,我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五年来,习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我们需要把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其他一系列讲话联系起来,在学习和贯彻讲话精神上下工夫,以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开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