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5 李俭 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核心提示: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任务。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大家先看以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6亿吨,美国年产为8800万吨,欧盟28国产1.69亿吨,北美年产1.2亿吨,而我国产值却高达8亿吨,所占比重接近一半。近两年,我国平均每月钢材的库存都多达3000万吨,钢铁库存如此之多,我们哪有这么大的需求?我的老家河北唐山号称是“钢都”,钢铁企业多而又多,选矿厂、炼钢厂鳞次栉比,前些年都很火,但是这两年,由于铁粉价格一直在下降,钢材销售不出去,有时,甚至一斤钢材卖不到一斤白菜价。有的钢厂刚刚建好,但却尚未营业就面临关张。
第二组数据:全球煤炭年产量为81亿吨,我国煤炭年产量为40亿吨,所占比重又是接近一半。40亿吨煤炭就相当于全国人均3吨,怎么用的了这么多?尤其现在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石能源价格一再降低,煤炭价格一落再落,有时甚至一斤煤炭卖不到一斤废纸钱,煤炭企业陷入了全行业的亏损。
第三组数据:全球水泥年产量为41.8亿吨,我国为24.76亿吨,占比超过了59%,这又相当于全国人均一吨多水泥。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建筑需要这么多水泥呢?
第四组数据:全球平板玻璃年产为8亿重量箱,我国占比又超过一半。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些数字以后,会作何感想?
下面,我们再来看以下几组资料。
第一组资料:我国不缺世界500强的企业,2015年就有106家入围,数量仅次于美国。并且有专家预测,中国到2018年将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数量上赶超美国。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国家的品牌却很少能入围世界百强品牌。国际品牌集团从2006年开始就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可是从这以后的连续7年内,我国都没有一个品牌能进入前一百位。有一家中国机构在美国的街头随机调查100人,问他们是否用过中国的产品,这些被调查者都点头称是,但当问到他们都用过哪些品牌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三星、丰田、索尼”等。这样的回答,真是张冠李戴。
第二组资料: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小到螺丝钉,大到远洋巨轮,上天的、入地的、下海的都能造,“Made in China”更是随处可见。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仍处在加工地位,很少有自己的专利品牌。比如,我国晋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制鞋基地,我国每年全国制鞋70亿双,其中10亿双就来自晋江,这在世界鞋业上的比重占到了10%以上。并且,晋江很多鞋厂的制鞋成本与美国的耐克只差几美分,但价格却相差近十倍。
第三组资料:我国卖出五千万件中档以上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747;卖出八亿件中档以上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
第四组资料:我国每年生产350万亿支圆珠笔,可是其中50%的笔芯、笔水都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在每年产钢8亿吨的前提下,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的小小钢珠。我国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但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却都依赖进口。我国汽车销量世界第一,但是70%的转向器、发动机等四个要害部件也都依靠进口。
第五组资料:我国是中医药原产国,但目前在世界中药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却不足五分之一。
第六组资料:我国是饮食王国,但目前却很少有哪几种食品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在全世界大受欢迎。
第七组资料:我国是纺织古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样服装进入世界百强的名牌中。
第八组资料: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及使用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在全世界走红。
第九组资料: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品牌的香烟成为世界名牌,进入百强。而我国每年在香烟的生产、消费上多达4950万箱,有将近3.5亿的烟民。
第十组数据:我国是家电生产大国,彩电、冰箱、洗衣机产销量均为世界第一。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世界驰名。我所说的“驰名”,是驰名中外、并是驰名商标的意思。
还有这样一些材料:近年来,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智能手机34%的消费在中国。美国的iPhone手机极为走俏,而我国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的产品与之媲美,从而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外国公司的腰包。
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但是很多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怕麻烦地从日本往中国背。
我国奶制品企业非常多,产量也很高,可在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上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牛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
同时,日本的纸尿裤、韩国的化妆品、澳大利亚的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全世界钻石首饰12%的消费是在中国,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可见,中国的这个“世界工厂”正在变成“世界市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埋怨老百姓去选择国外的商品,更不应该给国人戴上不爱国的帽子,很多时候,也可以说,老百姓这样做也是实属无奈。国内有些同类产品,可以说是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无法很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说起来也是实在令人汗颜。
大家看了以上这些材料,又有何感想?是不是也会联想到我们当前的一个热门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与意义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又先后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人对这个热门词汇可能还没有完全了解。实际上,供给侧的“侧”字就是“端、面”的意思,需求侧与供给侧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提到这两个概念,就不能不想到“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消费、出口都在需求侧一边,而供给侧则更强调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所谓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加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一个公式。也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有效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政策。
我们党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的目标。2016年是决胜阶段的第一年,这一年极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这对完胜这一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它是2016年经济工作开局之年的重要引领。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第一年。因此在这一年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要有思路,要有理念,要有路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种回答。国外评论认为,从传统的需求侧角度,即关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方面的推动因素,对当下中国经济来讲,要么效率不够,要么链条过长,要么不能左右。而供给侧的改革是以结构性改革来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结构。我认为这种评论很有道理。
第三,它是“三期叠加”矛盾的化解良方。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矛盾与挑战中,应对这些问题,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良方。其中就蕴含着新机遇、新内涵、新境界,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化解矛盾的实质性的推动。
第四,它是新一轮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之举。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名闻天下,但我认为这并非是当之无愧。虽然我们能够入深海、进太空、绕月球,高铁、核电惊动世界,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却极为低下。比如,像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都不能得到保障,化妆品、手表甚至奶粉更是如此,很多国人选择从国外购买这些产品,导致我国大量的资金外流。有时,联想到厨卫设备,餐桌上的食品就使人更加汗颜,不粘锅经常用不到两年就粘锅了,保温瓶没用多久就不保温了,电池没用几天就没有电了。过去在长期贫困下,容易使人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这就使得企业生产标准不高,残次、伪劣产品大行其道。现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再不创新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将倒逼企业生产加速创新,推出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以适应大众日益提升的品位需求。
第五,它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如今,已经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奔向富裕的国人,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逐渐有了更高的追求。现如今,农村人对城里人都这样说:我们进城了,你们反倒下乡了;我们吃大米白面了,你们反倒吃粗茶淡饭了;我们吃肉了,你们反倒吃素了;我们吃糖了,你们反倒尿糖了。这是对城乡人民大众生活变化的一种幽默写照。
特别要看到,我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扩大,从而产生的对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亟待满足。外国媒体就一再讲到,大量的中国人到海外去求学、求医、购物,这都说明很多东西在国内还是供不应求的。另外,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有缺口。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之道就在于结构性的改革,重点在于供给侧。
在全球经济的新瓶颈之下,有些经济体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从财政的刺激政策中寻求突破。我国是经济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则是一种“新平庸”,我国经济仍在以中高速发展并不断演进。现在,我国选择把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供给侧,力求巧妙地运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压旧促新,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活力的中国新经济,这显示出党中央的深谋远虑与高超的艺术。
我们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还因为这种改革能认真观察、悉心研究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趋向。比如,现如今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中大多流行“一二三”:“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享受一点;“三要”——一要俏、二要跳、三要闹。其中,以健康为中心,就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大有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15%,加拿大、日本为10%,我国却只有4%。仅就老年人而言,就对健康有着多方面的需求。他们要健康、他们要潇洒、他们要享受、他们要俏丽,这其中的需求侧着实不小,那么供给侧就要为此发力。我在海南就看到,每年10月一过,大量北方“候鸟”式老人就飞去了,到第二年5月份左右才回到北方。那么,这些“候鸟”式老人在海南居住大半年时间,他们对养生、养老都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可是限于海南条件不足,他们的很多需要还不能被完全满足。而对于北方企业来说,就可以加大力度开发,加强这方面的供给。比如,解放军301医院就在海南设立分院,很受欢迎。再比如,中国现在的旅游团,几乎变成了全球的采购团。人们都在呼唤能有更多的更卫生、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呼唤能有更多的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而这些现在都有很大一部分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和广大女性消费群体,这两个群体正在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中,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这代人的消费就占我国总人口消费的30%,他们中的80后十分注重生活质量,90后则属于主动型消费。2015年十一长假期间,这些人就在网络上不断地展示旅游、聚会的各种照片。这说明中国的需求侧仍极为可观,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9%,占了半壁江山。还比如,多年以来,老百姓都面临着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一线城市购房难等各种问题。可以说,这些难题是难在百姓中、难在需求上。这里又该有多么巨大的需求侧?而这种需求侧,就召唤着供给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在倡导坚持问题导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也十分重视从问题出发。这完全符合矛盾的学说和主要观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矛盾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问题。比如,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后以及后续时期所产生的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采用了“西医”疗法,很多政策重点是在需求侧发力,这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相继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结构失衡的问题。
在看中国的经济时,国内外很多人始终紧盯GDP。实际上,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实则却是结构问题。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烟囱”式工业大肆发展,“三高”行业问题突出,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纵观我国的供给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待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才适逢其时。
因此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的倒逼,也是必经关口。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是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只来了一桌客人,就算大家使劲地吃,也是吃不完的。
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过。而要科学地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就在于结构性改革,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实现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以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要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而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要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专家还建议,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通过改革实现协调、绿色、共享。因此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提供实践依据。
四、“五大政策支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五大政策支柱”与“五大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
(一)“五大政策支柱”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五大政策支柱”是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点。一方面,资源环境、劳动力工资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已经在消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再升级,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压力也在增大。这都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真正依靠产品质量与品牌信誉取胜。而五大政策支柱,恰恰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二)“五大任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重点任务也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的重点和关键点。
“五大任务”的提出既体现了务实作风,又体现了创新思维。例如,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方面,会议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电力价格”;在“扩大有效供给”方面,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内容都准确把握了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有力部署,其中的新内涵蕴含着发展的新境界,需要各方凝心聚力,扎实推进。
当前,中国经济在供给与需求两端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过去市场需求强调的重点是“有没有”,而现在需要解决的重点是“好不好”;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很多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正如前面讲到的,我国的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供大于求还不是一点点,二是非常严重。与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供给侧需要主动与之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效率的深刻转变。这个转变
与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的供给侧需要主动与其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这么一种深刻的转变,这个转变不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遇到一些严重的矛盾。
比如,房地产库存备受各方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5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8亿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了2122万平方米。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了1亿平方米,增幅为17.8%。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具体要求。2009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一再飙升,很多地方就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措施来限制购房。而这次经济会议就明确指出,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针对这项措施,一二三线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限制性措施。比如,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本身就很大,这就没有必要在实施以前的限制性措施了;而有些一线城市,由于人口仍然过于集中,对于以往的限制性措施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专家表示,以上这些政策既是化解库存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必然之需。我们讲城镇化,实际上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城镇化,没有房子又怎么能实现城镇化呢?所以,要引导农民到城镇安家落户,引导农民来城镇居住、购房。
五、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消除两大误解
在明确了上面所说一些内容以后,我们大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政策,一定要有准确科学的认识,这其中,一定要消除一些误解。我认为,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二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搞新的“计划经济”。对于这两种误解,我们要全力消除。
(一)第一种误解与解决办法
第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供给和需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也要注意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二)第二种误解与解决办法
第二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也是种错误的观点。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这些“僵尸企业”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一种影响,而对于这样的企业,有些政府可能还在继续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不是多了,而是还要大大的开放,大大的吸引外资。
六、加大力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注重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以下是这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转变。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
五是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
六是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七是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九是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十是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二)坚持四个重大原则
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要注重十个工作重点转变以外,还要坚持四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坚持以民生为本。民为邦本。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以来,一直把人民高高举在头上,凡事坚持民为先、民为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自然如此。实际上,供给侧,供给谁?说到底还是供给人民大众。因此,党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还是着眼于人民大众。所以说,坚持以民生为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
工作实践中,要以“十个更加注重”和以上四大原则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就不能再干了。就像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所谓的“鬼城”,这就是盲目扩建新城所造成的。再比如,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既需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需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2016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在“阵痛”中发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担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要处理“僵尸企业”,而这会不会带来一些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呢?
的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势必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但是“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尤其是中央已经明确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经过3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更为充实,我国的家底更为厚实,也就有了更多条件、更大能力,确保社会稳定,确保下岗人员生活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就宣布了中央要加大财税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要加强金融扶持;要妥善安置职工等政策。这将与上世纪末的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大家都还记得我们上世纪末实行的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国有企业大概有3000多万人下岗,而由于当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太健全,这3000多万人在下岗以后相当于真正地失业了,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这些年,中央也在努力地帮助原来那些下岗人员再就业,通过逐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而这次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实行起来,确实会使一些“僵尸企业”关闭,这些企业的员工也会面临下岗安置转移的情况。如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日益健全,加上国家也在不断地给予政策,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一种厚实的家底,所以,请大家放心,国家一定会保障这些下岗转移安置人员,保障他们的生活。
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化长痛为短痛,化大震为小震,积短胜为长胜,积小胜为大胜之举,我们要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为“十三五”规划的按时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聪明才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