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6 辛 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核心提示:201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力、担当和自信。因为有定力,所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保持了高度清醒,坚决不作饮鸩止渴的决策;因为有担当,所以中国共产党才能着眼于人民群众,敢于触动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敢于啃硬骨头;因为有自信,所以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的制度自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积极摆脱“被动挨骂”的局面。
今天我们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盘点中国宏观政策所反映出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跟我们科学正确的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分不开的。那么,能完成这种使命的宏观政策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呢?
这一年来,我们的宏观政策最突出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是定力、担当和自信。我今天的讲解就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
一、定力
201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不乐观。在整个国际经济下行态势尚未探明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超过了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所带来的压力。那时,我们的经济增速依然在8%以上,甚至是9%。2015年,我们的经济增速有可能要低于7%,大概在6.9%左右。这个抽象数字的背后,是从普通老百姓到各级政府都感觉到的经济发展压力,最直观的就是财政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增收的渠道越来越窄,过去的税源开始萎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宏观政策该如何取舍?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自2015年以来,中国社会关于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依然坚持近年来一以贯之的稳增长、调结构、上档次、上水平。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不像过去——发生问题的时候马上就采取一些刺激性举措。2015年,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没有采取经济刺激政策,还是按照基本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有条不紊地往前走。
这就表明,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这一点很重要。“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这么大,尤其又处于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异常复杂的背景下,治理稍有不慎,听风就是雨,发生一点风吹草动就把持不住,那也许我们就会动辄得咎,越做越错。这样的经验教训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三期叠加”里的第三期就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压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过去在不应该进行过度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做了刺激。现在,我们要对当年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消化。这个苦果不好吞。
可能有些同志会说,情况发生变化了,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对策。在那么一种比较危险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的话,就会发生问题。好比一个人口渴了就该喝水,但是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去喝毒酒,不能因为喝毒酒也能暂时解渴,就先把这杯毒酒喝了,饮鸩止渴,结果就是自取灭亡。
的确,我们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基本的大思路、大理念、大制度、大政策是要保持相对稳定。所以,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这三年来的发展基调和发展路子。为什么中国能在这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保持一种高度的战略定力呢?因为我们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确实有压力、有挑战、有考验,甚至有苦果,但这些问题是我们实现未来科学发展必须承担的代价,我们必须挺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更深层更根本的问题方面,并没有发生大的逆转。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是好的。
我们过去有一个发展说法叫“保8”,就是要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低于8%。这个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中国人头脑中的一个底线——千万不能破8,破了8就要出问题。是因为中国社会就喜欢“8”这么个数字吗?不是,中国人并不是为“保8”而“保8”的。其实,我们“保8”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要看这个速度背后所带来的相关的社会就业。因为,以当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要想解决每年新增的800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8”。在当年的发展背景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要解决800万人的就业问题,发展速度就必须超过8%。所以,我们过去保证8%的经济增长速度,真的不像有的同志讲的那样,是为速度而速度。
但是,201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破7了,到2015年前三季度,已经到6.9%了。2015年年底,基本上是在6点多。在这么低的经济增长背景下,就业方面是不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恰恰相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很高兴地讲,2015年的前三季度,中国社会的新增就业人口已经达到1066万。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过去在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甚至11%、12%的时候都没有做到,2015年却在增速不到7%的背景下做到了。为什么?这得益于中国社会这些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由于老百姓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有利于老百姓创业、就业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之下,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所以,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现在,中国社会每天有1.2万个企业在注册。这种好现象来自何方?来自于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我们之所以能保持宏观政策的高度战略定力,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底,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知道我们能干什么。当然,我们的宏观政策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是指我们不折腾,不像曾经有段时间翻来覆去地“烙烧饼”。
但是,保持高度战略定力绝对不等于无所作为。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们的宏观政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层面上,还进行了很多创新,有些创新甚至是很深层次的。比如,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这些年来,中国社会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下行态势,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确实,由于不敢投资了,而且投到哪里都过剩,也没有那么多钱可投了,所以投资不行了。出口也开始遇到障碍,碰到天花板了。那我们只能靠消费。
但是,消费靠什么?要靠拉动内需,靠老百姓把市场给拉起来。过去,我们在解决扩大内需的时候,有一个着力点是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内需能力来扩大内需,也就是说要让老百姓有能力购买产品。所以我们这两年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效也很明显。
但是,我们的产品怎么还没人买啊?!怎么依然过剩?!为什么老百姓不远万里跑到国外去买产品?可见,不是老百姓买不起产品,也不是老百姓不想买产品,而是因为他在国内市场上买不到他想要的产品,买不到高质量的、上档次的产品,只好跑到国外去买。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要想真正做大消费,要想真正扩大内需,不仅要让老百姓有钱,还得让老百姓有可买的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创新。我们不能只给中国老百姓提供傻大黑粗的低端产品,群众是不会买账的。所以我们这次很明确地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就是要对未来生产层面、产业布局、产业模式、投资导向、企业样态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改革。这目前已进入政策设计和制度层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未来中国宏观政策的基本理念支撑。有些同志讲,发展是很实在的事情,是集大成的事情,你不给我来实在的,你跟我玩虚理念干什么?其实,理念不虚,发展理念决定发展行为。总书记讲,发展理念确定了,发展的目标也就好定了,发展的政策就自然而然了。所以,中国共产党在理念上做文章,不仅不是没有作为,不仅不是在玩虚的,而是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政策部署。我们是在对中国社会进行头脑施工,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搞建设。当然,当中国社会真正能从发展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的时候,我们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新的层面,开辟了新的境界。
二、担当
我们的战略定力绝对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在深层次上的大有作为。这就体现出了中国宏观政策的第二个品格:担当。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也好,供给侧的结构性创新也好,或者是我们五大理念的改革也好,都是事关中国全局的深刻变革。什么叫“事关中国全局的深刻变革”?就是要触动中国社会既有经济格局、利益格局,甚至社会心理格局的变革。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担当、没有勇气,是不敢做的。
虽然201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但曾经有一位学者说,中国的经济形势再不乐观,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庞大的经济总量,单单保持过去30多年来的发展惯性,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任务。
这话有错吗?说句老实话,还真不叫错。确实,以我们目前的发展态势,即使是什么都不用干,只要顺着经济惯性往前走,就可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心里很清楚,如果我们真这样做,也许未来5年会有全面小康,但恐怕就不会有2050年的全面现代化了,更不用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所以,中国共产党不能得过且过。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将军在战场上中箭了,军医把外面的箭杆剪掉就包扎了。将军说:“箭头还在里面呢!”军医说:“对不起,我是外科医生,我只管外面的,里面的事情你找内科医生去!”我们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绝不能像这庸医似的只管眼前和表面,而必须要抓住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这恐怕就意味着我们要啃硬骨头,意味着我们要闯地雷阵。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勇气,没有敢于担当的豪气,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这一年来,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政策、政治政策,我们中国共产党都显示出了敢于担当的豪气。在经济发展方面,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很明确的任务。我们要去库存、去产能、补短版。大家不要小瞧这三句话,这三句话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既有的经济格局要发生重大变革,而且这些变革会遇到很多挑战、危险和雷区。比如“去产能”,看起来好像就这么三个字,但是产能背后意味着什么?过剩的产能背后意味着僵尸企业。要想把这些僵尸企业从中国经济市场中淘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僵尸企业背后有我们多年的投资,把僵尸企业淘汰了,投资收不回来怎么办?银行贷款成了呆账怎么办?更重要的一点,尽管是僵尸企业,但在僵尸企业里的工人不是僵尸,他依然需要劳动,依然需要工作岗位。所以,“去产能”的背后意味着我们要在一系列领域里迎接挑战。企业是关门了,工人去哪里重新就业?没有工作,他们的生活、发展又从何而来?!企业是关门了,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从何而来?再说大一点,我们淘汰老企业很容易,只要下决心拉闸断电,这个企业马上就干不了了。但是,培育新产业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十月怀胎”,甚至三年、五年、十年都不够。老企业关掉了,新企业又没有及时培育出来,出现产业空白怎么办?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挡换速期,转挡是可以的,但转挡换速不能转挡失速。万一失速了,中国经济该怎么办?所有这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一种敢于担当的豪气,没有这样一种魄力,中国共产党是不敢去做,也不能去做的。
但是,中国已经开始在去产能、去库存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操作。这就表明,在产业结构的变革方面,我们敢于担当。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宏观政策的敢于担当,还体现在我们敢于去改革不合理的利益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的背后是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僵尸企业明明已经没有造血功能了,在市场里只会浪费资源,但要想破除僵尸企业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不下大决心,没有大魄力,是很难做到的。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决心也是很大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例。其实,全面从严治党也是进行利益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有的同志讲,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党的建设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吗?怎么跟调整利益结构扯到一起了?其实,这二者本身就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毋庸讳言,这些年来,党内的腐败现象确实一度有绵延的态势,腐败现象背后出现了一系列腐败干部。这些腐败干部说到底就是运用权力去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腐败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很大的问题,也会让社会上出现不公平、不正义的利益格局。
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应该来自于什么?应该来自于我们社会上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法的收入,然后大家多劳多得。这样,你努力了,你奋斗了,你就可以比没有努力、没有奋斗的人过得好一些。这样的利益结构才是常态的,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获得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如果我们不进行全面从严治党,不把这些腐败现象打掉,何谈在全社会建立起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我们如何去说服社会其他群体能公平正义?所以,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表现。
为什么这就叫敢于担当?十八大以来,面对这么重大的反腐成果、这么大的党的建设成果,大家可能已经慢慢适应了。十八大刚刚开完的时候,当中央决定要反腐败的时候,有多少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抱有过多的期待?为什么?就是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腐败现象在我们党内已经被一些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人开始扬言说,中国共产党假如真要反腐败的话,就要亡党。但是,我们的总书记讲,为了回应人民的期待,我们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们就要义无反顾!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豪情,这是一种担当!
所以,这一年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管党治党,乃至社会政策发展,中国共产党都显示了一种豪气,显示了一种勇气。而且,这豪气也罢,勇气也罢,绝对不是为了豪气而豪气,为了勇气而勇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目标、有指向。为什么要担当?因为我们要为人民担当,在担当的理论品格背后站的是人民。我们深深地知道,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一切,无论是努力前进,还是敢于担当,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闯地雷阵,最终是为了谁?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宏观政策的价值指向,也是宏观政策的灵魂所在。正因为有这一点,才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今年以来,中国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安排上,都着眼于能够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其中就包括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方面的标准,也包括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等。我们在政策制度上所做的一切安排,都是着眼于让人民群众能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完成,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全面”上做文章。这个“全面”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缺一不可。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社会彻底脱贫作为义不容辞的担当提出来,也是让我们尤为感动的。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齐步走”或“一刀切”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享受同样的财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必须保证所有的老百姓都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前走,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体现在全面小康上,就要求中国社会必须保证13亿老百姓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这便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都不能少”。如何才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中国社会不再有贫困人口。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现行脱贫标准,我们现在还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总而言之,就是要让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能再有贫困人口。
有些人说,这话说得太绝对,共产党应该讲究辩证法。其实,在这里,不讲辩证法就是最大的辩证法。为什么?因为,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承诺,在这一点上不能有退路,也绝不能含糊,必须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因此,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也就是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的召开就是要研究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
三、自信
在中国历年的宏观政策背后,充分体现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自信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我们在“自信”方面讲得比较多,过去我们讲“三个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又增加了文化自信。有人说,我们讲“自信”,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希望我们社会有“自信”?当然不是。我们希望中国社会有自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开始有自信了。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是韬光养晦。我们只要选准中国社会必须走的道路,定好我们必须干的事情,我们就不争论、不张扬,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咬紧牙关往前走,不锋芒毕露。这确实让中国社会在30多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但这种行为的背后也是因为有中国特色,我们制定的这些目标是我们必须干、认真干的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上成功了,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我们在政治上稳定了,发展繁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全球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过去,西方社会对他们那套社会制度是高度自信,甚至自负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到头了,所以有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人类社会历史到资本主义社会终结了,不可能再往前走了,我们的制度已经完美了。但是,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而且用我们取得的成就和成绩向世界证明了这条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反过来,西方社会突然发现,他们自身的制度开始面临一系列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困境。可见,当今世界在心态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对自己的成就更加自信了。这种自信不但表现为我们要继续把我们认准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做下去,而且还要把已经做好的事情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接受。
这个“大家”,不仅包括中国社会,还包括整个世界。习总书记前一段时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打了一个很幽默的比方。他说,60年前,我们中国社会做了一件事情——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我们解决了“挨打”的问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也不会被世界列强欺负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解决了“挨饿”的问题,中国老百姓已经吃饱穿暖了,现在开始要全面奔小康了。那么,今天的中国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挨骂”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被西方社会指手画脚,动不动就说中国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对不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社会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中国发展的实践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样一种自信在2015年中国宏观政策的方方面面已经得到了体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之后,西方社会说,中国社会迟早不还得走法治化的路吗?这个法治化不就是我们西方的法治化道路吗?这就错了。中国当然要建法治国家,中国当然要走法治道路,但中国走的法治道路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这一法治道路有什么特点?第一,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我们旗帜鲜明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而且我们还不仅仅是做形式上的保障,我们还在追求人民群众权利的实质性保障。
经济上也同样如此。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实施期。可能现在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社会化解国内产能过剩、走向全球的一种策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未免有点太狭隘了。“一带一路”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其实相当于21世纪的全球化。大家都知道,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是基本规律。离开了全球化,很难有世界经济的大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就是因为他们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车。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资本主义开始由西方走向东方,由发达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发展方式,甚至于它的所谓的价值观,都在全球大行其道。那么今天,虽然说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但是,全球化不能是单线的全球化,不能只是从西方走向东方、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真正的全球化必须让世界循环转动起来,既有从西而来的全球化,也应该有从东而来的全球化。21世纪,中国开启的全球化,是从中国走向世界、从东方走向西方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全球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全球化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我们的全球化的背后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哪一家的私家小路,而是整个世界的阳光大道。这就是我们的高度自信。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自信,我们就敢干,也能干,并且能干成这件事。
我们为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要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刚开始筹备设立的时候,美国很不高兴,不仅他不参加,他还鼓动世界各国也不参加。但是,大家看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到目前为止,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签署协定。为什么?因为国际社会有需求。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个国家“一统天下”,而应该是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在传统的如一潭死水的经济治理格局里,亚投行就好比一条鲶鱼,激活了整个经济格局、金融格局。所以,在这些方面,中国会越来越有自信,因为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好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自信体现在中国社会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政策里面。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着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而这种新格局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国关系就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过去,中国跟世界的一些大国,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有着传统的合作模式、关系模式。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习总书记提了一个概念,叫“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我们刚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美国社会很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它。他们认为,中美两国本身就是大国,大国之间就是大国关系,还谈什么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则认为,必须得加上“新型”。为什么?过去中美两国的关系是,美国制定规则,中国遵守规则。我们承认经济社会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跨越的,但是,这个阶段不是长期不变的。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国际关系也必须要进行调整。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所做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就以2015年为例,中国经济形势已经不好了,但即使在不好的情况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依然在30%以上。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当然应该继续合作,但合作共赢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什么叫平等?世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干,要坐主席台,咱们大家都坐主席台,要制定规则,我们大家共同制定规则,不能某一个国家说了算。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讲,中国要进一步增强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什么意思?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有能力也有资格为世界的治理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方案,贡献中国的智慧,我们有这样的使命,也有这样的底气。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这一年来在宏观政策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例,它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政策,从更高的层面看,还是中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动力和引擎。为什么要这样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要解决老百姓有工作可干、有钱可赚的问题,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生存的问题,甚至不仅要解决老百姓发展的问题,还要解决老百姓更高层面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曾经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不仅要让它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更要让它成为中国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
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起到这么一个效果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到底,根就在“创新”上,就是这次五中全会上五大发展理念里面排首位的创新理念。但是,创新意味着什么?其实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对经济的创新,更意味着对社会的创新。现代社会发展有一个普遍的趋势:社会随着发展会越来越定型。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可定型,不可固化;社会阶层可分化,不可隔阂。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社会阶层在分化,这个分化有它的必要性。通过阶层分化,大家相互之间有一种竞争,社会更加有活力。但是,这些年,社会阶层在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固化的态势,官员的孩子继续做官,有钱人的孩子继续有钱,没钱人的孩子只能继续没钱。这样的社会不仅没有活力,甚至还是危险的。
如何解决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如果靠一种常态的发展方式,是不太容易有效的,因为在常态的发展背景下,有钱有权必然是一种优势资源,没钱没权的,只能靠边站。怎么办?我们现在已经注意到了,很多农村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常态的工作途径可能解决不了普通人家的发展。那怎么办?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们来创业,我们来创新。只要我们创业、创新成功了,说不准20年后,就是第二个马云。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就是解决了社会阶层大跨越的渠道问题。
有人说,创新的成功概率太小了。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动不动就鼓励说:“你去创业吧,说不准你就是一个马云!”这样的话,抽象地说说可以,但千万不能把它当成口头禅给挂起来,因为出现一个马云的概率极小。但概率再小,也是一种希望。这么一个很具体的政策,它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生动的认识。
当然,尽管我们对定力、担当和自信已经讲了很多具体的实例,但宏观政策表现出来的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趋势,就是说,我们的宏观政策体现了一种战略定力的趋势,体现了一种担当的趋势,体现了一种自信的趋势。我们一定要看到,评估宏观政策不能是一两年,有些时候甚至可能是8年、10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才刚刚一年,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态势。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只要按照目前的宏观政策坚持走下去,一以贯之,不动摇,不折腾,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更可以实现全面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也让我们有资格有这样的自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