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前沿 >> 正文

许耀桐:民主政治研究20年,我的心得与体会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2-16

原标题:许耀桐:中国民主政治理论的思想者

1996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多年之后,调入国家行政学院。时光飞逝,如今已整整过去20年了。国家行政学院十分重视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2000年至2001年时组建了政治学教研部,本人有幸成为政治学教研部的首任主任。学院赋予这样的任务和职务,我必须努力地进行政治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

政治学研究领域宽广,20年来,除了编著《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史》《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等教学所需要的教材外,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民主政治研究。这是因为,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什么民主传统可言,现在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向民主化”,“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见,研究民主政治,堪称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第一课题。2000年和2002年,我分别在《桂海论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发表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和《论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阐述了研究观点。我把民主政治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提出要着重研究政党民主、基层民主和公民权利等内容,要研究民主的发展进程,并把“民主化”列为政治现代化的十大目标之首。

关于民主发展问题,我侧重从研究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着手,阐明社会主义发展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在《民主是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一文中,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及民主在实践中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把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指出社会主义应该致力于民主的发展和完善,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件大事。

中国的民主究竟怎样发展,我注意到了必须以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社会的人民民主。我在《学习时报》发表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文章作了这样的分析: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首先提出了“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即社会民主、人民民主)的概念。十月革命后共产党执掌政权,列宁更加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他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同时面临着发展双重民主的任务。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比,不能不是重中之重,必须先行一步。在党内实行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实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是当代中国发展民主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因为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思想水平高,又有专门的组织训练,在党内先开展民主建设,比直截了当地在社会开展人民民主容易规避风险和失误。这说明,执政的共产党带头实行党内民主至关重要,没有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限制;而党内民主发展好了,可以更好地带动人民民主发展,避免出现民主失控和混乱的局面。围绕着党内民主,我陆续撰写发表了《政党党内民主与马克思主义主张》《党内民主最为重要》《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党的八大和党内民主》《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防范风险问题研究》《当前党内民主发展的八条路径》等系列文章,比较清楚地论述了什么是党内民主、怎样开展党内民主。

既然党内民主如此重要,那么搞好党内民主的关键和重点在哪里呢?我的认识是“一关键、三重点”。“一关键”就是,民主集中制是关键,必须理解好并执行好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制度。我所写的《民主集中制新论》《民主集中制:要素解析》《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关系辩证》《关于民主集中制实质问题的探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结构与转型调适》《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论贡献》等文章,形成一些与已有研究成果不同的新认识和新见解,着重阐明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三个新观点。一是考察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制度形成发展与转变演进的过程,指出经历了从集中制到民主制,再到以集中制为主的民主集中制,最后到实质是民主制的民主集中制。二是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创制的共产党的新型组织原则和制度。列宁创制的民主集中制,是对原来完全的集中制的修正,是在集中制的组织体系中加入了民主制的重要部分。三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做出了创新性的发展,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为民主集中制确定了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即表述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使“民主”和“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完整地理解、掌握民主集中制,必须把握“两个过程”,即“民主的过程”和“集中的过程”;以及 “四个要素”,即“民主”“集中”“指导”“相结合”。要从“两个过程”运行的角度,认真分析“民主”“集中”“指导”“相结合”的基本涵义;第二,民主集中制不再是两个制度、而是一个制度,即是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它有着相互统一的两个过程,就是民主的过程和集中的过程相统一;第三,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在于民主,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说到底是对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的尊重,这样的“集中”体现的当然是民主,也只能是民主。

“三重点”就是,实行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的三个重点。为此,我写了《党内选举论》《党务公开论》和《党内监督论》三论。《党内选举论》指出,党内选举充分体现了政党的民主性质。首先,保证了党的各级机构按民主制组织起来,各级干部都经由民主选举产生;其次,通过选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破除和拒绝党的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第三,实行党内选举必须适合具体的国情和党情,创建党内选举科学的、可行的制度机制。具体包括五大方面,即:选举工作委员会制度、候选人提名和遴选机制、候选人竞选制度、差额选举和秘密投票规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制度。《党务公开论》指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运作协调和监督有力的制度机制,主要包含党务公开的相关制度,党务公开的贯彻执行和落实、监督;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党内监督论》指出,党内监督是党在自身的组织架构内部,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依据党章和党的纪律规矩,相互间检查是否遵纪守规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通过党内监督,才能保证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党的纪律规矩,并对违反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置。“三论”为党内民主的发展,作出富有新意的论述。

应该强调的是,中国的民主,是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崭新民主模式,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在《中国式民主的兴起和发展》一文中指出,这样的民主在强调选举、监督的同时,更侧重于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国家治理和突出有效治理。因此,近年来我把对民主政治的研究延伸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发表了关于国家治理的十余篇文章,形成了研究民主政治的新成果。我新近撰著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总论》一书(即将出版),作了这样的阐述,现代化表现为生产力的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交往关系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国家治理方面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现代化表现为“十二化”,而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化”,其中的民主化虽然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还需要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国家治理才更有章法、更富有效率,民主政治才能落到实处。

我希望能以这样的研究,助推民主政治的发展。我相信,民主政治的发展,终将打造中国为强盛之国。

【人物简介】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教研部以及科研部原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咨询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8至1989年,任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1991至199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府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起,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1998年起,任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学术顾问。2001年起,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02年起,任北京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会长。学术研究范围集中在政治学原理和方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出版有《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西方政治学史》《政治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新特征研究》《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总论》(待出)等20余部著作、教材;发表论文及文章4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