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旧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所学所授是我一生的心安之处” ——记河南省文明教师、退休教师贺玉萍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6/06 阅读:次 【字体:

笔者按:温柔,儒雅,随和,谦虚,敬业,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尚未见到贺玉萍老师便从各处听说了她的几多雅事和赞誉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贺老师目光闪亮,把半生教育教学研究所得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她纯粹真诚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多具体的认知。


采访在贺老师的书房进行,两面墙都是到顶的书架,上面陈列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和各式佛像、人物摆件。有一个位于最上方的木制佛像最大,特别引人注目。采访就从这些佛像开始。

传承研究:一生所系石窟文化

贺老师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石窟碑刻题记中的文学现象吸引了她的目光,洛阳深邃的石窟文化资源让她生出“相见恨晚”的喜悦。对洛阳石窟文化“出于兴趣,始于偶然”的开端,让她一头扎进了洛阳石窟文化的研究中。她奔波在河洛大地,四处走访做田野调查,此中艰辛可想而知,贺老师却不以为然一笑带过,彷佛那些数次险些落入深沟的惊险、户外冷风的拍打和烈日下的暴晒都从未发生过,她唯一铭记的是攀上峭壁石窟后的惊奇与欣喜。

贺老师在朋友圈发布她在水泉石窟探访的照片。大家一看照片时间和场景,酷暑假期,中午烈阳,贺老师在石窟下做记录。后辈同事们都表示“我看到那个朋友圈时,就特别佩服贺老师。”贺老师却表示“不记得了”。水泉石窟的《洛阳造像记》和“杂密造像”让她激动不已,至今提起仍让她目光一亮。

“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在雕刻精美庄严肃穆的佛像前,在风沙岁月洗礼的石窟里,贺老师沉浸在石窟文化的欣赏和研究之中,收获一方寂静之地。

除了实地考察,她还要收集很多的书籍和文字材料。贺玉萍每到一处,总是要到书店或者旧书摊上转一转,寻找可能需要的材料。这是她在河南大学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在河南大学,贺玉萍时常置身于河南大学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之中,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书籍。外出时,贺老师总是要打听书店的地点,不同于别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衣物或用品,她经常提回来一摞摞沉甸甸的书。久而久之,她的家便成了图书馆,客厅、卧室、卫生间……“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处处留心,小心探寻”,大量田野调查和文史资料积累,贺老师完成了《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这本书对现有河洛地区石窟造像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厘清了粉本、名匠、造像艺术风格流变等重要问题。其有关北魏石窟造像艺术标准等重要文献的发现,为人们深刻理解北魏时期佛教石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一课:一如既往地认真严谨

很难想象,有四十年从教经历的贺老师,面对学生时内心竟也会忐忑。她满含笑意的自谦调侃:“哎哟,我一上课就紧张,怕自己讲得不好,怕学生们不理解,又怕讲的内容达不到一定高度,我经常很羡慕一些上台就很自信,侃侃而谈又幽默,控场也厉害的老师。”这是贺老师的自谦,也是她对教学的尊重。

平日授课时,贺老师总要提前二十分钟等候学生上课,恶劣天气甚至要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贺老师的家离学校不近,她不会开车骑车,每次都是坐公交车或者出租车上下班。如果上早八的课,贺老师要比一般同事起得更早。因着长期伏案工作,贺老师的颈椎腰椎都有折损,但是她从未因通勤距离和身体原因提出特殊的排课要求,反而经常谦让体谅年轻同事要送孩子上学提出的排课要求。

贺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她的研究一样,透着踏实认真。她认为,凡事自己先体会一遭,于尝试中找到对学生而言的难点痛点,以此做切入点来教授学生,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例如作诗,老师最初并不常写,只是古代文学一科有培养学生作诗的课业,“你说你要是自己都不会,该怎么教别人?自己得身体力行才能好,才能去把学生给教好。我一开始也不会写,平仄押韵都不对,但是你得慢慢练哪。”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退休前贺老师到学校上最后一次课,一如既往,她提早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教室,按照授课计划有条不紊地讲授课程内容,甚至都没告诉学生这是她的最后一节课了。直到下课同事手捧鲜花出现在门口,高年级的学生涌进教室鼓掌欢送,学生才知道贺老师要退休了。

诗、茶、花: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闲暇之余,贺老师品茶插花作诗。不知道不了解的人单纯会羡慕贺老师的诗意生活,其实这些闲暇的“消遣”都是她教学研究的“副产品”。

贺老师读书时念中文系,她追求理解而非死记硬背课本上出现了品茶吟诗插花,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便去琢磨研究,这一研究慢慢也就喜欢上了发现了里面的博大精深。她戏称品茶插花写诗都是“无用”的东西,但是学生却被她的“无用”之学引导着走进古代文学学习的大门。“对学生来说,我认为只有通过作品他才能爱上这个课。然后我在讲的时候,我涉猎的就是学无用的东西多一些。比如在讲一些内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就会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分析,让他学会自学、学会去摸索答案,慢慢他就喜欢上这门课了。

学生们在贺老师的课堂里不仅学知识学文化,还通过这些“无用”之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贺老师的学识风采吸引学生和她亲近。很多年前毕业的学生还和她保持着密切联系,常常向老师报喜,不管是考研上岸还是找到了好工作都一一说与她听,像离家的孩子向父母报平安,让人深感温暖。

贺老师一边泡茶一边指着茶杯说,“咱们中文系的学生,很多东西真的不能说它有用没用。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专做有用、有意义的事情,要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慢慢会觉得很多无用的事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价值。今天所做的无用之事或许在明天就有所收获,在此处种的因,哪怕是在别处结的果,也总归是有收获的,只要努力,就不会两手空空。”

寄语新人:竹杖芒鞋轻胜马

听说贺老师退休了,多所机构对她发出邀约。她婉拒了一些,只留下了公益性质的邀请,做起了退而不休的公益教学。

“有时候就是一些责任吧,不管是对家庭还是社会的。比如说我给一个朗诵协会当点评嘉宾,过一段时间给他们讲讲诗,点评他们的朗诵情况。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宣传吧。这些事正好跟自己的专业有关系。”贺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能尽力的地方总要尽力。

采访的最后,谈及青年教师羡慕退休教师的生活,贺老师老师轻声感慨,“现在时代不同了,节奏太快,社会压力也大,年轻教师要做的不只是教好书,他们要做的事情多,留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也短,确实不容易。”问及贺老师如若要送给年轻人一句话会选择哪一句时,她倏然轻快起来,言语间满是力量与希望:“年轻人拥有我们没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趁着年轻多做有用的事情,不畏不怕,敢于对抗。”

“正应了那句诗,”她说着望向窗外,外面绿叶繁茂,生机勃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后记:苏轼的《定风波》一词,后人将前几句比喻为人生的第一阶段,面对风雨,无惧无畏,敢想敢干。听老师讲她年轻时,骑着自行车走很远的路去授课,为了做出学术成果累倒在办公室,面对这些磨难与挫折,她都是憋着一口气对抗下去,慢慢也就过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努力半生,贺老师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中都收获了属于她的骄傲与自豪。贺老师的讲述中略过所有的失意和不快,笑脸盈盈提起同事学生朋友,言语间充满对一切的感激与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致算算,贺老师从教约莫40年,几乎占去人生小一半,这些年来,老师事事努力、不疾不徐,一步一步走得坚定平和走得坦荡从容。希望我们年轻人也能拥有贺老师的信念,以认真实干旷达的态度走出自己的路。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学校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学院院刊 | 后台管理

电话:0379-65929195
邮编:471023
学院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学子街8号
版权所有@ 2024:太阳集团tyc53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