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子人文情怀,激发学子阅读兴趣。太阳集团tyc53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邀作家马伯庸于2023年4月26日16点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以“医术之外”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与在场师生共话中国近代医学往事,探讨何为大医精神。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赵克红,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太阳集团tyc539工会副主席王群芳,洛阳市新华书店图书业务部主任刘青青,太阳集团tyc53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书记胡留现,太阳集团tyc53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扈耕田受邀出席。在春风和煦的人间四月天,作家马伯庸与700余名师生共赴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
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代表作:《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讲座伊始,作家马伯庸结合老照片和书信等历史资料,和同学们“闲谈”了一些中国近代医学的轶闻趣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向大家展示了一份逮捕令文书的照片,结合这份逮捕令的诸多破绽、盘尼西林的发展史、当时的战争形势等,将历史真相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并告诉同学们在看档案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脑补出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所反映出的也是当时的时代特征。
“每一个有趣的医疗历史细节,都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线索,因为医学事关生死,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大量鲜活的生命。”同学们从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中,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细节里深刻感悟到了医学文化的人性光辉和传承不息的大医精神。
作家马伯庸还分享了《大医》书名的灵感来源:“医学生在入学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在做调研时发现,唐代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虽然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却惊人的一致。这说明医德是超越文明的,它是人性到达极致的一个共通点。我这套书原本想了很多书名,但最后觉得还是“大医”二字最适合,为的就是纪念那些名医,我觉得这些在近代史和现代史中付出牺牲的人不应该被淹没,那些在医术之外做出贡献的人也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
太阳集团tyc53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扈耕田说道:“马先生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历史的独特的观察方法,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仅是情节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这将会是使其作品居于永恒巍立之所在。”
活动最后,作家马伯庸与在场所有观众合影,并为现场读者签名,留作纪念。数百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与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对阅读的热情也被大大激发。
前线采访
小i:您作品的主人公很多都是“小人物”,但历史上对于“小人物”的记载比较少,那您在创作的时候如何做到在把握历史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呢?
作家马伯庸:一方面,我会先去了解这个“小人物”所处时期的历史全貌,细致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历史上对小人物的记载其实不少,他们都隐藏在大事件的背后,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就能发现他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塑造资料较少的小人物时,要在当时的社会规则、习俗下对当时的人物心态进行合理想象,这个想象要符合历史的逻辑,也要符合写作文学上的要求。
小i:从“大唐长安”到“大明两京”,再到旧中国的“乱世仁医”,您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诡多变的文学世界。作为写作者,您是如何整体构思设计,让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呢?
作家马伯庸: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人物塑造好,真正鲜活的人物会在作家笔下动起来,在生动真实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自然比杜撰的故事吸引人。
小i:《显微镜下的大明》是您第一次做编剧,您觉得编剧和作家这两个身份有什么不同,小说和影视剧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些小说影视化的争议?
作家马伯庸:剧本的创作是一项团队工作,而书的创作是作家一个人的探索。电视剧和小说其实是不同的两种艺术表达形式,书是诗化的表达,电视剧是视听的表达,所以在小说向电视剧转化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所改变,不存在绝对的完全的还原。
小i:从《两京十五日》、《风起陇西》等历史小说到《古董局中局》等博物悬疑小说,再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历史科普,您作品题材的跨度比较大,还涉猎过科幻和奇幻作品,请问您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如何驾驭好这些庞杂的题材的呢?
作家马伯庸: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了解与写作相关的行业知识,把握行业形态,当对行业了解足够透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信服。
小i:您的作品经常通过描写某种小人物来反映时代里这一类型人物,您是怎样来找准着力点,更好地突出主旨的?
作家马伯庸:抓住小人物的特质,一个小人物的周围还有千千万万个小人物,而他们的共性就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突出想要表达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