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规划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对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专业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专业发展有关键作用,同时,对教师队伍和学科平台建设、科研水平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有指导作用。为推动学院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专业结构,适应学校总体战略发展需要,特制定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环化学院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特色和优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克服困难,建立并完善了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层次由专科专业为主向本科专业为主的过渡,接受并通过了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专家的检查评估。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
环化学院原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根据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要,2011年我院抓住机遇,申请增设了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使本科专业数达到3个。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组织各专业教师制定了201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论证过程中,结合专业实际,紧扣行业及地方经济需求和技术创新,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确定了三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2011版培养方案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总学时数过高、理论课学时偏多、实践环节比例偏低等。为此, 2013年又组织专业教师研讨、修订了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分散的实践环节合并,增加了实验实习学时,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安排,使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中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修订后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8.4%、27.3%、27%。
2015年初,为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环化学院认真组织学习学校有关精神,结合实际,仔细研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走访调研,分析总结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提炼职业岗位所需的主要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模块。为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邀请了行业专家参加培养方案论证,深入研讨各专业的建设、发展定位、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新修订的2015版培养方案中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将分别采用“3+0.5+0.5”和“3+1”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环化学院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共引进博士7名,委托培养博士4名。先后有田文杰、王小庆、赵联朝、杨瑞先、高亚辉、吴春来等到中国矿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拓展渠道,鼓励到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后2人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有3人到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先后有8人次短期进行实践锻炼。为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计划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先后有6人分别到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进行课程教学进修,有2名教师获得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截止2015年7月,我院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4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3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5.6%。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十二五”期间,环化学院曾两次组织修订专业教学大纲,三个本科专业相继系统性地撰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有16门课程被学校确定重点建设的主干课程,3门课程被确定重点建设的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网络课程。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目前,教师承担了多项教研、教改项目,成果显著,主持并完成校级教研项目10项,发表教研论文28篇,主、参编出版教材8部。
4、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环化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规范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确保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十二五”期间,环化学院新建化学合成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实验室,改扩建了精密仪器实验室。新增元素分析仪、TOC测定仪、荧光光谱仪、气相、液相、离子色谱仪,荧光显微镜、基因突变检测系统, 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等大型仪器十余套、仪器设备总投入为493.7万。
学院一贯重视实习环节教学,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实训计划,确保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十二五”期间,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新增上海美吉生物科技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新材料检测中心、中钢耐研院分析测试中心等实习基地,同时,与河南洛染股份公司、洛阳中达化工公司分别建设同创工程中心、中达化工研究所两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系列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我院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依据
环化学院兼有工学、理学,集环境、化学、生物三个一级学科为一体,现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工业分析技术专科专业,学术渗透和学科专业交叉特点明显。
环境工程专业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设的,教学积淀雄厚。该专业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和污染工程运营,培养具有水、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工程规划设计、及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保产业快速升温,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这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原工业分析与检验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10年开设的。该专业以分析检测技术为主要培养方向,以精细品合成和化工工艺为发展方向,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食品、制药等众多领域从事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新产品研发和化工生产设计管理等工作。应用化学毕业生就业领域宽,市场需求大,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原有专科专业基础上创办的,生物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通过培养大批掌握扎实生物学基础,具有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毕业生,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专业,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思路,借我校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的契机,发展和建设环化院的本科专业,并藉此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精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优化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科技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发展为主线,以先进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特色,突出并强化实践教学,力争在5年规划期内将环境工程专业建成省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应用化学建成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打造为洛阳地区最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专业。
2、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
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五”期间在实现专业建设特色的同时,申请设置材料化学、生物化工两个本科专业。
材料行业是21世纪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撑行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战略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型光伏材料的研发,同时,大批过时的、高耗能、污染性材料被逐步淘汰,需要开发新型的环保材料替代。面对不断升级材料生产技术和材料产业,材料化学专业建设和发展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精神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得到材料制备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毕业生后可到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功能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聚合物合金、复合材料、材料合成方法、材料测试方法等。计划于2017年申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
生物化工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通向应用领域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生物化工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生物化工企业,能从事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技术性工作岗位,从事生产控制、技术研究、质量管理、工艺改造与产品营销等工作。
生物化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化工设备、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计划于2018年实现生物化工专业招生。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是是落实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十三五”期间,环化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力争2~3门主干专业课程成为河南省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10门课程建成校级主干课程,6~10门课程建成校级网络课程,主编出版6部以上应用型本科教材,承担校级教改项目10~12项,力争规划期内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3项;并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
环境工程专业重点建设8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2~3门校级主干课程,3~4门校级网络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编出版3部以上应用型本科教材,以适应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争取规划期内承担校级教改项目2~3项,力争规划期内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并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应用化学专业在未来五年内,15%的专业课程建成校级主干课程,1~2门主干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在环化学院内部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加大“四大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生物技术专业围绕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加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教学内容改革与更新,进一步调整相近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学大纲。建设2~3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主干课程,争取建设1~2门双语课程,申请2~3项校级教研项目。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尽快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有特色高质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关键是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结构合理,能适应应用型专业讲师需求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5年规划期内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重点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深入企事业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使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80%。
具体目标:
a.着力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五年内,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力争每个学科至少有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五年内,培育出1~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3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b.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大力改善我院教师的学历层次, 五年内逐步培养和引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化工工艺、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生物化工以及基础课程的博士研究生20~25人。五年后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40%以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引进人才,引进博士的基本条件:年龄3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为重点院校全日制本科,博士毕业于“211”和“985”工程高校,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一致,符合所需专业要求。
c.改善职称结构。加大教师职称的培育力度,重视教师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鼓励并选送副高职称教师到其他高校、企业进修和工程实践,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力争五年后教授达10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45%以上。
(4)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环化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教育理念。现有实验室面积近7000m2,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虽然“十二五”期间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验室建设仍然存在布局不尽合理,专业实验室欠缺,专业仪器设备不足等特点。
“十三五”期间,需要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优化。同时,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环境工程专业拟分批新建可监测、易调控的水处理综合实验系统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系统;应用化学专业拟建化工工艺中试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补充和完善精密仪器室;生物技术专业拟建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实验室;材料化学专业拟建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室,生物化工专业拟建蛋白质工程实验室,生物制品工艺实验室。
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环化学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的比重,搭建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平台。“十三五”期间,环境工程专业将新建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搭建2~3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应用化学专业在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新增精细化学品合成和化工生产实习基地。生物技术专业将开拓省外2~3个新的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转型发展阶段,环化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已与省内外13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我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以往封闭办学的特点,我们已建立了企、事业专家参与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凝练,形成一套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环化学院将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要求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走访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模块。以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为前提,构建理论教学内容、实验实训的内容及教学模式。
(二)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通过以下措施建设环化学院专业教师队伍:
(1)要求 45岁以下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或进行工程实践至少半年以上,确保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经验,熟悉了解专业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学位或作访问学者;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提高学历、职称等级。
(三)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改革,制定出厚基础、强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围绕各专业主干课程建立主讲教师制度,以主讲教师为组长形成课程组,在课程组内讨论并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同行评议。
(3)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对原有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与能力培养不匹配、不到位的方面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易量化操作的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4) 积极倡导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在各专业系坚持开展教研活动,在同行之间互相探讨教学内容、考核方法改革。对系教研活动,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要定期汇报或院领导定期抽查。提升教研项目完成质量,实现教研项目省级水平的突破。
(5)完善教学质量奖评定办法,以实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指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考核,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我院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手段。
(四)整合实验室资源,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对利用率较低实验仪器和实验室进行整合,达到报废的仪器装置,主动联系学校国资部门进行处理。
(2)对现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条件进行补充改善,为开展应用型教学实践创造条件。
(3)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财政项目3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学校每年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十三五”期间,计划争取1630万经费,主要用于建设可监测、易调控的水处理综合实验系统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系统、化工工艺综合实验平台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制药等实验室;改扩建精密仪器实验室。
(4) 结合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制,完善各专业实验课实验项目安排,切实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5)加大实习环节的比重,搭建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平台。多措并举,打造5~7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环境工程专业将新建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实习基地; 应用化学专业将新建精细化学品合成和化工生产方面的实习基地。生物技术专业将新建2~3个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