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杨瑞先博士积极吸纳本科生科研助理参与她的在研科研项目,近两年已有20多名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加入了她的科研团队。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近两年在高级别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了4篇论文,荣获“首届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部分成员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实现顺利就业。
这次我们环化新闻中心的记者有幸采访到杨瑞先老师,以及团队成员的2位学生代表——张元博和蒙城功同学,请他们谈谈指导和参与科研助理的体会、感受和建议。
团队部分成员
张元博
2014级本科生,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彭彪彪
2014级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宣俊好
2014级本科生,新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务员,负责基层药品监管
蒙城功
2015级本科生,大四在读
孙孟筱
2015级本科生,大四在读
发表论文情况
1、宣俊好、张元博、彭彪彪,2018年12月在SCI期刊 Polish Jorunal of Microbiology上发表论文Culturable Endophytes Diversity Isolated from Paeonia ostii and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ir Bioactivity
2、彭彪彪、张元博、孙孟筱、李小芳,2018年11月在中文核心期刊《北方园艺》上发表论文《药用牡丹根部内生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3、宣俊好、张元博、蒙城功、彭彪彪,2017年12月在中文核心期刊《植物保护》发表论文《洛阳地区牡丹3种主要叶部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4、彭彪彪、蒙城功,2017年10月在一级学报《微生物学报》上发表论文《芍药内生真菌的鉴定及产生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评估》
采访情况
(一)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缘起
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源于杨瑞先老师在2015年拿到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她招募了几名学生担任科研助理,想提高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同时还能辅助自己完成部分实验项目。
张元博为我们介绍,这个项目主要是对牡丹病害和牡丹内生细菌进行研究,通过采样、分离纯化病原菌、柯赫氏法则验证、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平板及离体抑菌实验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实验操作,从而获取实验结果。当然,在实验过程中难免遇到难题,如实验用的细菌被污染等等。面对困难,他们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实践经验,来减少实验中的错误,或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同时,杨老师也会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改正,让他们树立信心,不断地去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直到获得实验结果。
(二)师生共同努力
该团队成员近两年能够在多个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得益于杨瑞先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杨老师认为,既然做了课题研究,那么一定要有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一种科研工作成果的激励,另一方面,论文的整理过程对学生查阅、阅读文献资料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帮助会很大。
对于发表论文的经验,同学们谈到,“发表论文的前期工作就是不断的重复实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验证实验的准确性,并收集实验数据。后期则是不断的对实验结果、数据和实验图片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多次查阅文献,参考文献资料,简洁明了的将实验结果在论文中清晰的表达出来。"
(三)同学们的经验分享
一个课题要研究成功,往往需要坚持到底的韧劲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张元博和蒙城功介绍道,第一,做实验是个很枯燥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将实验步骤缩短;第二,做实验要有耐心,实验过程中或许会经历多次失败,但只要坚持下去,实验结果总会出现在你的实验记录本上,你的文章也会如期而至;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
(四)指导老师的建议
杨瑞先老师谈到,环化学院以开展科研助理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愿申请参与其中,这不仅对他们自己是一个提高,对整个学院来说,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学院给大学生提供的这样的学习提高机会,积极报名参加到每年的科研助理招募。
杨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条建议和想法。一是建议同学们以科研助理形式加入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多跟老师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培养初步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二是对于已获得一些创新创业成果的同学,要做好榜样和示范引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同学投入到科研创新学习和研究当中。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杨瑞先老师和该团队成员以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完成课题研究,认真撰写论文并成功发表。丰硕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是团队成员个人履历的浓墨重彩,也是环化学院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期待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早日成长为有用之才。
文:李丹 赵诣 张亚婷
编辑:张燕辉 高姗
审核: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