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 太阳集团tyc539原国有资产管理处长,在岗十年后于2017年光荣退休。现担任太阳集团tyc539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关工委副主任。虽然已离开工作岗位,但刘老师一直心怀学校,情系社会,坚持用镜头和影像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疫情期间,他的一幅记录洛阳企业复工复产摄影作品——《设备检修 达产达效》刊发在人民日报2020年3月21日头版。记录脱贫攻坚的作品《河南洛宁:乐享好日子》等被“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文艺洛阳和洛阳摄影等多个洛阳融媒体采用。
2017年4月正式退休之后,热爱生活的刘龙老师并没有选择平淡的生活,而是积极投身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在朋友影响下,他三年前购置了一台单反相机,从此走上追光逐影之路,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执着、刻苦、努力的他,作品多次在省市级影赛中入展获奖,一年后他顺利加入了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两年后又加入了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刘老师说,“每每拍到一幅好照片,都会被照片里的故事所感染,被故事里面的人物所感动。希望我的照片能向人们传递美好、希望、鼓舞、温暖与爱。”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校园的青春蓬勃,还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农村的丰收景象……透过这些照片,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强劲的脉搏,听到时代前进的足音,从而真正读懂行进中的中国!
一、记录抗疫校园,点燃你我希望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横扫中国。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呆在家里,关注着疫情的走向。但这时太阳集团tyc539很多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到防疫活动中。刘老师了解到同事们的事迹后,顿时萌生了用镜头记录下最美逆行者影像的念头。他跟随着这些逆行者的脚步,走遍校园和社区每个角落,用镜头摄下了工作点滴日常。校医院大夫,每天来到从武汉返校“居家隔离”的教职工和外教所在楼层进行消杀防疫;保卫处的安保人员,不辞辛劳做好社区和校园门岗登记;后勤处的环卫工作,每天认真开展环境保洁和消杀……这些繁琐细致的工作,一切都井井有序地进行着。刘老师把这些照片精心制作成美篇《爱的奉献》,在朋友圈、教工群和学生群进行广泛传播。很多师生看到后,都纷纷表示嘉许,“英雄就在身边”!
图1 刘龙老师拍摄校医院工作人员
受疫情影响,接下来的春季学期学校没有安排返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居家网课。往日人来人往的校园,没有了大学生的欢声笑语,变得无比冷清萧瑟。为了帮助老师和学生们排解想念学校之情,刘老师冒着小雪,前往学校的王城、开元和珠江三个校区,拍摄了一组校园风光照片。接下来,他认真撰写文案,配上悠扬的音乐,饱含对母校的热爱,深情制作了一个美篇《我们的校园》。随着音乐的缓缓流淌,一张张照片呈现出来,师生们曾经经历的熟悉场景又浮现眼前。
——图书馆中轴线向北经过鼎元广场直通北大门。昔日晨曦中威武的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伴随着国歌声的升旗仪式历历在目。2018年9月17日,鼎元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威武雄壮,振奋人心。
图2 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多数人也许不知道:王城校区东北角有一个“静耕苑”,静耕苑里有两个“爱情岛”,每一个爱情岛有大小各异、帆一样的伞。每一个伞的里面保留着许多几乎完好如初的爱情宣言。一些常人根本够不到的高处是怎么写上去的一直是个谜。
图3 忍俊不禁的“爱情岛”
——实验C楼是电气学院。这个学院的学生家电维修队已坚持了整整三十年,经常进行“三下乡”以及服务社区进行义务维修。我曾连续三年跟拍他们,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019年7月暑期烈日下,他们在宜阳县东韩村为村民义务维修小家电。
图4 坚持30年的大学生家电维修队
——太学广场上的石碑是著名的辟雍碑,碑上记述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太学辟雍视察的事迹。今朝,莘莘学子在此踊跃献血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2019年10月14日的太学广场,300多位来至全国各地的新生积极自愿献血,他们用热血唱响自己的青春之歌。
图5 大学生踊跃献血
美丽的风光照片,背后却是无尽情思。这些照片勾起了读者对校园生活的点滴回忆,唤醒了读者在当时当地的片片思绪,或莞尔一笑,或催泪感人,或感慨万千。许多人是带着笑、流着泪看完这个美篇。《我们的校园》就象寒冷孤寂冬日里的一团烈烈火苗,温暖了人心,点燃了希望。这个作品受到了师生和校友们的广泛赞誉好评,一时间点击量近万人次,评论近百条!
“瘟疫横行人限行,世间自有火般情;纵然白雪三千里,快递春风飞进城。”雪已至,春将来。校园腊梅花开报春,牡丹苑中的牡丹已露枝桠,镜月湖畔柳树枝尖尖已露,体育场边的酢浆草已破冰而出……希望还在,明天会好!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我们可爱年轻的大学生们,迎来一个热气腾腾的青春校园,迎来一个健康美丽的中国!
二、记录复工复产,把握时代脉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冲击。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按照总书记要求,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
作为一名建材学校毕业的老建材人,刘龙老师心里一直牵挂着建材行业企业的情况。建材行业肩负着“大国基石”的重要职责,要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原材料,那建材企业现在复工复产的情况到底怎样了?经过与老校友联系,他把摄影采风点选到了位于河南省宜阳县的黄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
3月19日下午,在稍有些寒意的春风中,刘老师背着20多斤的摄影器材,一点点登上了108米高的窑尾预热器框架顶部。远处是苍茫的熊耳山,几座风力发电机的白色风页正缓慢旋转。稍近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油菜花田。眼前矗立着另一座窑尾的巨大银白色烟囱。几名工人身着金黄色的工作服,在作业台上忙着在进行防腐防锈施工。真是一派人勤春早的明媚光景……
图6 在108米高的窑尾顶部拍摄到的精彩组图
“咔嚓、咔嚓、咔嚓”,随着相机快门声的响起,刘老师一帧帧地记录下了这家水泥公司复工复产的系列精彩组照。精心甄选之后,刘老师当天晚上便向人民日报投出了自己的作品。经过初审、复审和入库环节,刘龙老师这张记录洛阳复工复产照片《设备检修 达产达效》照片最后出现在了202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上。在图片旁边,人民日报的编辑配发了一段文字。
“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河南省洛阳市围绕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靶向发力,全力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影响。”
图7 人民日报编辑发来的报纸小样
作品能够被人民日报所采用,对于摄影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这件事在所在学校和洛阳市摄影圈引起了巨大轰动,大家纷纷为刘老师取得的成绩点赞、加油!
其实,对于刘龙老师来说,这个成功不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肯定,进一步激发了他创作和记录这个时代的热情和信心。于是,刘龙老师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社区基层,把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烟火气的生产生活场景收纳进相机底片,从细微点滴处挖掘和折射当下的时代精神。随后,在刘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相继又有10张记录社会发展变化的作品成功入选《人民日报》图片库。
三、记录脱贫攻坚,倾听时代足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在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抓紧工作,持续发力,为的是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全面打赢这场硬仗!
为了记录奔小康路上的拼搏事、暖心事和幸福事,去年年底在接到洛阳市扶贫办发来的摄影邀约时,刘龙老师毫不犹豫地接受,迅速投入到基层乡镇的摄影采风工作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脱贫攻坚摄影志愿者”!
扶贫村基本都分布在洛阳较为偏远的地区,需要长途奔波,但为了拍摄基层脱贫的故事,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从去年11月一直到今年7月,刘老师和团队成员历经寒暑冬夏,走访了嵩县、洛宁、伊川等8个县区的基层村镇,拍摄了近百名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村贫困户的影像,撰写了万余字的采访手记,整理出20余篇文章,在《洛阳摄影报》、洛阳摄影、文艺洛阳等多个媒体平台上陆续刊发推送。
刘老师说,“这些图片都是纪实摄影,非常生动细致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以把我们亲历的时代集结成册,不至于散失,留给后面的人。”翻看一篇篇纪录脱贫攻坚的推送,刘老师忍不住内心的感动,如数家珍一般,一桩桩讲起了脱贫奔小康路上的精彩故事。
——梁书记的岭上硒薯。鸦岭镇自然条件差,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红薯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但品种少,产量也不高,农民也没法增收。镇党委梁智宇书记一次机会从专家那里了解到当地的土质是富硒土壤。那怎样利用富硒土地资源优势,在红薯上做点文章帮着老百姓增收呢?于是梁书记开始着手建设红薯科创园,引进优质脱毒红薯苗,组织农户们开始种植。为了拓宽销路,梁书记连续两年举办“鸦岭红薯熟了——第一书记邀请您品尝”大型卖场活动,最后顺利帮助鸦岭红薯走出伊川,走向洛阳,甚至打开了首都市场。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实地考察后,非常高兴地给这个红薯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岭上硒薯”!
图8 梁书记查看红薯苗生长情况
——产业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11月份,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峰主动请缨到平等村上元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从提升基层治理、抓产业发展、落实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先后帮助这个村引进了总投资3500万元,建成畜牧养殖、服装加工、童车编织、光伏发电、林业育苗、矮化富硒樱桃10大扶贫项目,有力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他还利用派驻单位优势,为上元村打出深水井8口,彻底解决了这个村靠天吃水的大问题。
图9 王立峰端午节看望贫困户
——身残志坚的张改军。张改军是伊川白沙镇叶村人,现在54岁。他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行走非常不便。他靠着勤劳智慧,自学了铆、焊、电器修理技术,甚至还学会了开车!靠着这些技术,他娶妻生子,养育了5个孩子,辛苦支撑起七口之家。伊川县驻叶村扶贫工作组和两委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帮助他承包种植了30余亩花椒,实现了脱贫。张改军的积极创业的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影响和激励着其他贫困群众勤劳致富,走向新生活。
图10 自学掌握手动驾驶技术
图11 照料花椒树
正是刘老师和他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帮我们记录下脱贫攻坚的不凡历程,让我们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光时刻。致敬过往,拥抱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让我们一起共同迎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刘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年龄从来不是限制自己的理由。无论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去追逐梦想。在逐梦之路上,我们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时代。
是啊,正是我们每个人的逐梦之旅,让伟大的中国梦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啊!请我们继续用热情和汗水,投入到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当中,共同成就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共同绘就这一幅恢宏壮美的时代画卷!(文/雷明乾、王莉,图/刘龙,编辑/李月,审核/王莉)
注:本作品获我校2020年度“读懂中国”活动征文类二等奖,并获推参加河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今年“读懂中国”活动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活动形式是组织青年学生与亲身经历重大事件的本校“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结对进行交流座谈,通过征文或微视频的形式,深入挖掘、记录、整理、展示、宣传“五老”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