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tyc539发展规划处

战略规划

太阳集团tyc539“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12-2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党发〔2016〕64号


关于印发《太阳集团tyc539“十三五”

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党委、党总支、校属各单位:

2015年6月,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经过研究政策、校内外调研、广泛征求师生及校友意见,2016年11月25日,通过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于12月6日校长办公会审议修订,12月9日党委会研究决定。现予以印发,请各党委、党总支、校属各单位遵照执行。

中共太阳集团tyc539委员会

2016年12月22日

太阳集团tyc539“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我校攻坚爬坡、转型提速、特色发展、崛起超越,全面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我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建材行业和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紧密结合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准确把握形势,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探索实践,有效应对挑战。通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大学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校园基本建设日臻完善,办学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被确立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建成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战略发展确立新理念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组建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起跑期”。学校敏锐洞察发展机遇,按照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导向,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2013年,学校被确立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10月,学校召开一届七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太阳集团tyc539章程》。《章程》中确立了“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四个坚持” 的办学思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中心,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坚持教学优先地位,不断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兴校战略,确立服务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确定了“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二)教学工作跃上新层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二级教学单位由原来的15个系、2个教学部调整为12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教学组织架构更加合理。本科专业达到41个,超额完成35个的规划目标,首次招收对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71万人,其中本科生1.96万人,占72.3%,本科层次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日益完善。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18项,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建成2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河南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基本条件稳步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26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资金12350万元。“十二五”末,建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7个,校内实习基地5个,下设216个实验分室,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基地)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98万册,电子图书148万册。

(三)人力资源形成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实行岗位聘任与岗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力量明显加强、管理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工勤队伍规模和结构逐步改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流动有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人力资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积极探索由单纯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的职能转变之路。先后制定《太阳集团tyc539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办法》、《太阳集团tyc539教职工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2011-2014年全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全部进行了首轮全员聘任。初步建立了因需设岗、按岗聘任、岗位管理、

目标考核、奖惩有据的制度,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岗位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改善。通过施行《太阳集团tyc539“113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试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形成了特聘教授、首席教授、青年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等不同层次,具有领军示范作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落实《太阳集团tyc539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太阳集团tyc539“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理念。“十二五”末,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314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74%(博士学位15%,硕士学位59%),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6%(正高8.4%,副高30.2%),45岁以下教师占比72%,“双师双能型”教师637人,占比44.2%。

干部队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推进机构改革,改善管理队伍结构,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保证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纯洁性。严格按照《太阳集团tyc539机关行政人员定岗定编方案》,配置数量可控、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人员。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教育、校内培训、上级调训、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十二五”末,专兼职管理人员共383人(其中专职23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45.4%,45岁以下44%,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4%。

工勤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根据《太阳集团tyc539工人技师聘任办法》,为符合条件的工勤人员开辟职称晋升空间。鼓励工勤人员学习提高,通过竞聘上岗,充实到教学院部教务员、实验员岗位以及教辅部门和行政管理等岗位,努力提高工勤人员技能水平。“十二五”末,校本部在编工勤人员共计70人,新增聘任技师16人,工勤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

(四)科学研究树立新导向

学校科研工作确立应用型的新导向,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职员工应用型科研活力,科研项目获准数和经费资助额度均创新高,学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收入累计3890.6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2302万元。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4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97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40项,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200余项。建立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械建材工会培训基地、“河南省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20个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60个校内科研机构。建立了河南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等23个省、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机构,成立了“建筑材料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创新中心。学校“千度创客空间”和“大学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千度创客空间”荣获省级众创空间,已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

(五)社会服务打开新局面

学校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和扩展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和科研机构,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合作。与中铁十五局合作完成的“高原高寒地区特长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强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泛开展发展规划、经济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发展等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活动,为地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能力逐步加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分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豫西分中心、郑州大学出版社洛阳分社等机构,进一步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致力于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承担的国家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出版了《河洛文化与中国易学》等6部学术专著,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等被确定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河洛文学与方言研究中心”“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等12个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偃师市人民政府共建智能装备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偃师市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的“牡丹花都”标志图案被洛阳市政府确定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标志。

(六)培养质量达到新高度

学校充分发挥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集群、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与产业发展互动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与惠普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重大比赛中成绩突出。“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省部级奖励16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0项。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两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被授予“全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不断提升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七)大学文化呈现新气象

学校注重以“大文化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四位一体”的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相融合的大学文化。“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校训内涵得到广泛认同;全面倡行“求真、惟实、开放、包容”的校风,“博学、敬业、身正、严谨”的教风和“自强、惜时、诚信、笃行”学风;设计制作了别具匠心的校徽,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蔚然成风。物质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开展了文化场馆建设、文化标识系统建设、文化传播系统建设和文化景观建设,新增了一批文化景观,建设了校园水系。制度文化建设步入科学化进程,建立健全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设施管理、文体活动管理、宣传阵地管理、校园秩序管理等一大批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行为文化建设蓬勃开展,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宗旨,以彰显青年大学生魅力为内容,制定了教师、干部、学生和家庭道德行为规范,开展了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师德建设、道德讲堂、读书学习、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行为文化建设的内涵,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广大师生员工整体文明程度提升。

(八)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总收入由2010年的32779.0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9403.18万元,资产总额由165855.24万元增加到244005.91万元。投资1.8亿元,完成大型基本建设共计6.5万平方米,建设了一系列文化工程,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专业建设、教学及科研等软硬件条件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初步建成集纸质文献、数字资源与开放获取资源为一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建设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的校园网,实现了有线无线无缝融合,基本建成了基础应用支撑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美化,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荣获省级公共机构节能先进单位和国家级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明确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高校的办学思路、治理结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协调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指明了发展路径。

河南省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精神,研究制定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将在“十三五”期间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推进分类发展。《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四类高校功能定位,为我校深化改革指明发展方向和改革着力点。作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全面理解政策内涵、快速提升办学能力,将对我校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改革能力提出重大考验。

从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看,学校面临的院校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发展基础,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资源拓展等诸多方面实现特色发展,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要一项一项事情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抓,以更大的勇气毅力和更务实的态度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二)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建材行业看,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过剩和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面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期,行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结构、质量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需要高素质的,掌握绿色环保、低能耗新材料生产技术、现代智能装备使用技能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从地方发展看,洛阳市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奋斗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体系为支撑,着力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发展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构建“九大体系”: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开放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九大支撑体系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洛阳市重点产业工作布局。201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河南自贸区的重要片区之一,将进一步激发洛阳市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活力。

从国家大的战略规划上来讲,打造“升级版”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要求有“升级版”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推进产教融合,以及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变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学校要在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适应建材行业转型的基础上,主动对接需求,有效融入建材行业和洛阳地方发展,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将行业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旺盛需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做到借力发展、快速发展。

(三)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对学校发展形成新制约

 

经过“十二五”时期建设,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从办学资源上来讲,虽然校园功能日益完备,但在楼宇性质、教学和实验用房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行业和地方服务为核心的资源科学配置机制;尚未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各单位开展独立性较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重复性投入较大,缺乏学校层面上的科学规划和统筹机制;尚未建立大型精密设备的统一管理制度,不能实现现有设备与资源的协作共用、合理调拨。从人力资源建设状况来看,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干部素质有较大提升,但存在干部选拔方式较为单一、调整补充不及时、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干部培养措施不得力、轮岗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干部队伍的眼界、素质、能力、水平与学校事业发展和“示范校”建设需求还有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虽然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人数有所增加,但高水平师资尤为紧缺,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教学和科研工作评价导向与激励机制需要通盘考虑;从工勤队伍建设上看,年富力强者多被选拔充实到教辅和实验岗位,后勤保障部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技能水平不高等现象非常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给学校突破发展,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四)现有财力状况与学校发展实际需要产生新矛盾

“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及师生员工对提高学习环境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学校办学经费高度依赖政府,社会融资能力不强,资源、人才、资产、设备等方面建设缺乏支撑,学校发展出现资金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学校贷款集中还本付息期,由于学校财政拨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获得社会捐款的渠道不宽且能力有限、科技开发与转化能力不足等原因,资金短缺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由于学校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人员工资、日常运营和偿还债务,可用于高水平师资引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改善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将对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较快发展带来新矛盾。

第二部分 “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十三五”发展新理念。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遵循“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强化“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方位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十三五”期间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深刻领会发展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充分激活学校各级各层办学活力,着力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以《太阳集团tyc539章程》为统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活力迸发的良好办学局面。

(三)奋斗目标

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具体指标见下表:

太阳集团tyc539“十三五”期间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指标

2020

指标属性

 

全日制在校生(人)

28000

预期性

其中:本科生(个)

23000

预期性

专科生(个)

5000

预期性

本科专业数(个)

60

预期性

力争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预期性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1

预期性

省级以上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10

约束性

应用型核心专业所占比例(%)

60

预期性

启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个)

6

约束性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8

约束性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8

约束性

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个)

5

约束性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个)

450

约束性

校企合作建立的应用型课程(门)

300

约束性

建成慕课教学课程(门)

50

约束性

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省级精品在线课程(门)

10

约束性

实践课程由行业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比例(%)

80

约束性

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教材或讲义比例(%)

60

预期性

在校期间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

30

约束性

在校期间参与实际研究课题的学生比例(%)

40

约束性

毕业设计源自实际应用型课题比例(%)

80

约束性

面向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就业比例(%)

80

预期性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亿元)

2.5

约束性

 

 

 

 

 

生师比

18:1

约束性

专任教师(人)

1560

预期性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

40

约束性

引进高层次人才(人)

10

预期性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25

约束性

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

50

预期性

具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比例(%)

80

预期性

引进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人)

50

预期性

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

10

约束性

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应用技术大学访学、研修(人)

100

约束性

每年选派干部或教师赴芬兰坦佩雷大学学习培训(人)

2-3

预期性

每年邀请国际专家到校讲课(人)

2-3

预期性

新增“双师双能型”教师(人)

450

预期性

“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80

约束性

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

260

预期性

其中:年均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15

预期性

2020年当年科研经费(万元)

2000

预期性

建设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团队(个)

3-5

预期性

每个优势学科专业拥有省级科研平台(个)

1

约束性

横向科研项目(项)

200

预期性

横向项目占科研项目总量比例(%)

80

预期性

面向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实际需求的科学研究占比

80

预期性

专利授权(项)

800

预期性

每年实质性落实与洛阳地区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项目数(项)

3-4

预期性

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项)

800

预期性

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等(项)

800

预期性

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培养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人)

1500

预期性

师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人次)

20000

预期性

 

每年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费(万元)

6000

约束性

新建综合实验平台(个)

5

约束性

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家)

75

约束性

在校内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个)

50

约束性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家)

200

约束性

生均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场地(

3

预期性

建设基础综合实验中心、音乐舞蹈教学训练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公寓等(万

5

预期性

纸质图书(万册)

225

约束性

电子图书(万种)

200

约束性

现刊(种)

1600

约束性

数据库(种)

30

约束性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十三五”末,学校建成由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比例不低于50%。

——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稳定规模为基础,提升内涵质量,强化竞争意识,重在培养出社会贡献度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28000人,其中本科生23000人,专科生5000人。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放开学生转专业机制,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学习模式,形成适应行业、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应用型特色专业。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加快发展与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十三五”末,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省级以上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10个以上。全部专业按应用型设置,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型核心专业达到60%,启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6个以上。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建立与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洛阳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规划高度契合的学科体系。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改造提升传统专业,科学调整专业方向,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十三五”末,学校具备招生资格的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每年实际招生本科专业数稳定在45个。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专业退出机制,淘汰就业率差、社会贡献度不高的专业。拓展与其他单位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途径,力争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使人才培养立交桥更趋畅通。

——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改革。坚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为标准,以满足行业与学生职业需求为目标,设计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革新为突破口,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校企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十三五”末,完成10门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任务。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450个,校企合作建立的应用型课程300门,建成慕课教学课程50门。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教材或讲义比例达到60%以上。实践课程由行业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比例达到80%。

——推进以完全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学历学位授予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完善导师制,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十三五”末,实现全部专业获得双学位授予权,接收学生辅修第二专业。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构建符合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完善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十三五”末,建成8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5亿元,力争每年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费6000万元,用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实验室,满足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大力提高毕业实践环节质量,把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来源。到2020年,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学生人数达到40%,源于实际应用型课题的毕业设计达到80%以上。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

——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建立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鼓励社会组织、专门机构和公众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定期发布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毕业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重视评价结果运用,构建评价激励和导向机制,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办学。“十三五”末,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就业和创业质量。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有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追踪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对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和激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参与创新性实验和教师科研项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与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基金,扶持重点创新创业项目。合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学校科技资源和社会其他资源,通过开展教师带动、项目带动、学生自主三个层面的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创业就业服务水平,完善信息服务、市场开发、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做好日常咨询与指导,构建全程化、立体化、规范化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资源拓展,“十三五”末,面向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的就业比例力争达到80%。

(二)深入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十三五”末,生师比进一步优化,力争达到18:1。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560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

——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采用共享等多种方式引进省、校级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10名。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引进、培养、聘请博士相结合,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25%。实现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0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0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河南省创新人才计划,打造5支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5支省级以上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动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加快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通过获取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实践锻炼、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获取“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十三五”末,新增“双师双能型”教师450人,具有一年以上企事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达到8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技术应用型人才50名作为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带动教师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

——加快建设教师国际化培养机制。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经验,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等国外应用技术大学人员互派交流。每年选派2-3名管理干部或教师赴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相应岗位学习培训,2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访学、研修,每年邀请2-3名国际应用技术大学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教师和中层干部培训。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达到10%。

——加快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提升管理队伍能力水平,注重干部队伍年轻化。科学规划、开展管理队伍专业化培训。到2020年,实现管理人员轮训一遍。

——加快建设精干高效的工勤队伍。通过培养和引进重点岗位技师型人才,改善工勤队伍学历和年龄结构,推动人员素质整体提升。围绕优质服务,开展专业化培训,建设5-10支品牌服务团队,提高服务的水平。

(三)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及社会服务

——着力提升教师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支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力争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达到260项,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十三五”末,学校年度科研经费争取达到2000万元。

——凝练特色学术团队,打造专业技术平台。围绕“两个服务面向”,在绿色建材、生态文明、智能装备、智慧城市、智库服务、文化创意与传承等方向,建设3-5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技术团队。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加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专业技术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每个优势学科专业至少拥有1个省级科研平台。

——大力推行应用型科研。重视与建材行业及洛阳市重点产业布局对接,落实好与洛阳市政府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各项内容,建好洛阳科技大市场,扎实推进“偃师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洛阳科创绿色材料研究院”、“太阳集团tyc539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等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广大教职工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申请著作权等,依法取得知识产权,扩大学校的科技储备。“十三五”末,力争专利权授权达到800项。每年实质性落实与洛阳地区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项目3-4项。

“十三五”期间,争取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达到800项以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深入社会生产实际,发现并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横向科研项目达到200项以上,横向项目占学校科研项目总量的80%。提升服务行业与地方的应用型研究,面向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实际需求的科学研究占学校研究课题的80%以上。

——充分发挥智力支撑,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校在建材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人才资源优势,强化智库作为,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建材行业结构转型和洛阳市重点产业布局。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劳动者技术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每年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地区培养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1500名。深入开展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深入各市(县、区),充分挖掘文化遗存,通过艺术设计和再加工,引领洛阳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建材行业和洛阳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等服务800项以上。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各市(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社区,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组织志愿服务不少于20000人次。

(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做好教学用房的建设工作,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年对原建造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分批整修和更新换代,必要时进行整体改造或组合扩建。广纳社会资源,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新建综合性实验平台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5个;在校内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50个,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200个以上。“十三五”末,实现生均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场地面积3平方米。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改造一批教室成为适应新教学手段及翻转课堂需要的教学场所,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基础综合实验中心、音乐舞蹈教学训练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公寓等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建设安全、稳定、绿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支持泛在学习的数字化教学与科研环境;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深度融合,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系统间的协作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学校科学决策能力;推进校园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校园”。

——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以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持续推进图书馆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拓展网上服务途径,增强师生互动功能;努力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开展空间服务和文化服务,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学校的“信息共享中心”、“学习研究中心”和“交流休闲中心”。“十三五”末,图书馆纸质图书达到225万册、电子图书200万种、现刊约1600种,数据库30种,强化馆藏特色。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做好土地、房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的核查、登记、统计汇总,合理配置现有资产。建立房屋信息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利用现有闲置土地和房屋资源开源增收、增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切实凝练大学文化特色

——建设“洛理精神文化”。以学校“两性一型”办学定位为基础,强化“大工程观”和“大工匠精神”。积极探索“致知、致善、致能、致新”校训内容的物化形式,强化校训潜移默化的精神激励作用,发挥校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坚持“求真、惟实、开放、包容”的优良校风,践行“博学、敬业、身正、严谨”的优良教风,光大“自强、惜时、诚信、笃行”的优良学风,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写校史系列丛书、制作校史记录片、扩建校史馆等。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发挥校史育人作用。

——建设“洛理物质文化”。加强文化环境景观建设与改造,如专题性纪念雕塑等,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洛理物质文化”。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演艺礼堂、音乐厅等。推进教职工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校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建设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加快体育文化设施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内涵。

——建设“洛理制度文化”。贯彻落实《太阳集团tyc539章程》,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和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研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学校典仪制度,设计并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升旗仪式、优秀师生表彰、文化艺术节、大型体育运动会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使学校形象个性突出、富有内涵、统一协调,延伸育人功能。

——建设“洛理行为文化”。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廉洁教育,努力形成干部讲官德、教师讲师德、学生讲公德的氛围。重视营造浓郁的学术及创新创业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学风建设,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重视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挖掘“两创两争”和“文明教育月”活动新载体,深入开展文明细胞工程建设,突出文明集体、文明个人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标杆作用。

第三部分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校,落实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贯彻落实《太阳集团tyc539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党政管理水平。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实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推进管理重心和学术权力下移,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制度,实行教授治学、依法管理,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把依法决策、依法办学、依法办事的理念贯穿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规划、合作治理的格局。重视新时期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支持其依法履行职权,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不断完善民主办学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为学校发展建言建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章开展校友会活动,团结和凝聚国内外校友,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依靠国内外校友的广泛影响,共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加强领导,突出实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党委全面负责“十三五”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战略为依据,日常工作以规划目标为指南,业绩考核以规划实施为标准”。各单位要结合总体规划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并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举措落到实处。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各项任务指标分解到校属各单位,将任务指标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年度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各单位和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三、深化改革,开源节流,提高办学保障能力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努力提高办学经费拨付额度。通过校企合作、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层次、动态化方式,构建多渠道筹资体系,增强学校财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办学效率。同时,加大“节能降耗”宣传力度,厉行节约,强化维修项目管理,提升、改造节能设备设施,引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化,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和生活工作设备设施的效能,建设节约型校园。

四、优化条件,改善民生,充分激发师生活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奠定的发展基础弥足珍贵,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汗水、无私奉献、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展望未来,广大校友、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个人成长成才、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对学校提出新期盼。学校将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把为师生服务、办实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凝聚人心、扎实工作。将改善民生,优化师生生活工作条件,与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使全体师生员工能同步分享到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提高教职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幸福度。激发师生员工爱岗敬业、投身学校建设的内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学校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太阳集团tyc539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2月22日印发

                                                                                                                     

 

 

 

 

 



版权所有 © 2021太阳集团tyc539----发展规划处 高教研究所 目标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