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教育精准扶贫要激发内生动力

更新时间:2020年06月15日 10:34点击次数:字号:T|T

    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强基惠民的德政工程,各级政府教育精准扶贫,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

    教育精准扶贫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

    教育精准扶贫要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保证有学可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教育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教育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

    教育精准扶贫要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集中力量帮助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教育脱贫解困,着力提升我国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精准扶贫重新划定起跑线,对于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精准扶贫要咬紧教育治理“硬骨头”,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教育精准扶贫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相关问题,以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促成教育结果公平。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政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底数台账,动态监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把党和国家关切人民的福祉播洒到困难群体的心田。

    教育精准扶贫,有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断考验各级政府治理信念和治理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家庭可能让未成年子女赚取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导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反弹。这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老少边穷岛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性基础支撑。国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乡村教师振兴计划,继续加大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政策对“三区三州”的支持力度,资助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不应仅承担教书育人任务,他们还应该是乡村社会进步的促进者。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实现农村教育与乡村社会深度融合。乡村教师要更多承担起促进乡村社会进步的责任,在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方面,发挥智力支持和思想引领作用。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专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劳动力受教育问题,着力改变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和人才储备状况。教育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呈现正相关关系,要在深度贫困地区不遗余力提升职业素养,破解各行各业人力瓶颈。“三区三州”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如就读职业学校,可享受优先招生、优先推荐就业等优惠政策。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教育精准扶贫无缝对接教育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继续释放我国教育对内改革的巨大红利,促进全体国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教育精准扶贫要推进教育自我革命。

    走出认识误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有人错误地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就是削峰填谷式地缩小不同区域的教育差距,这样会削弱优质教育资源的力量,拉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假定这里的人们是“柔弱”的,无力走出困境,即使帮助他们走出贫困,也无法持续发展,因为忽略了扶助区域及其对象自身的潜能。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些人尽快走出理解误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就是要启发心智,拔掉思想中的“穷根”。教育精准扶贫确实需要依靠优质教育资源,带给教育发展滞后区域新的希望,但我们不能把教育机会公平当作终极目标,在实现机会公平之后,还要追求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以,要瞄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内涵式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纵深发展,激发所在区域教育人口的生机和活力。

    一要强化贫困地区党的领导,疫情防控和教育精准扶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注重对帮扶人群的“唤醒”。教育精准扶贫应当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改变教育薄弱环节,促进落后区域教育自我觉醒,兜住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底线。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改变区域的整体发展,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教育精准扶贫,先以输血促进造血,帮助“三区三州”实现教育自我革命。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借助外部输入的教育资源,壮大自身的教育发展态势,攻坚克难,显现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向内挖潜,形成内生活力与外部力量的有机整合。要充分发挥我国教育制度优势,集中力量不断削减教育贫困人口,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统合教育贫困地区现有力量,以外部输入焕发内部输出的潜力,培植内生发展的后劲。按照“前期输入—中期互生—后期退出”的发展趋势,有效监测和评估,防止复贫返贫现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完成教育精准扶贫总攻任务。

    三要遵循教育规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于教育精准扶贫的靶向目标。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要建立台账,分类扶助教育薄弱区域。针对52个未摘帽县、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等标本兼治,各个击破,在控辍保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普、学生资助、定点联系滇西、定点帮扶等七个方面精准发力。以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模式,遵从“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铆合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榫口,突出外部力量的介入作用,培育中国特色乡贤文化,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质量。

    教育精准扶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带给全国人民强有力的教育自信,是中国扶危济困精神的具体反映。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使教育精准扶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暖心民生工程。

 

   (孙艳单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崔英锦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