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钟秉林: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

更新时间:2019年09月30日 18:46点击次数:字号:T|T

 

2019级新生入校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
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与精英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不同,其目的不再是培养政治或者技术精英,而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技术变革,培养多样化人才。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将更趋多元,课程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社会公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需求更加旺盛,高等教育入学标准发生变化,学生生源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加大;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发生转变,更加强调学生学习体验的价值增值评价。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先进信息科技“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对高校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等带来直接冲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发展优质而公平的教育,成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因材施教。践行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满足普及化阶段所有具有入学意愿的学生的入学需求。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完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复合型思维能力;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与方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建立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学习评价体系,提高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持续改进教育质量。
第二,探索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健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术型与职业型学位体系建设,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和分类评估,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推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支撑;引导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满足普及化阶段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促进多元参与,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结构与功能的多样化,各方利益群体的诉求更加多样,既要平衡利益诉求,又要保持大学的理想与价值,必须完善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治理体系。要推进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权,落实民主管理机制;推进政务校务公开,尊重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四,基于本土实践,创新发展理论。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依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其大众化理论构建是建立在欧美发展经验基础上的逻辑性判断。其理论观点能否解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变化?从数量目标上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将遇到哪些问题并应采取何种解决策略?都需要在本土化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创新,这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以及大众化理论本身的丰富与贡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