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产教融合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推进产教融合,使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充分对接,从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忙于扩张规模,建设校园硬件设施,抢占新释放的高等教育市场份额,对于如何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从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变,则关注不多,成效不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来产生的许多诸如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质量不高等问题,基本都与上述变化的不及时、不到位有密切关系。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迟缓的矛盾,最终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的失衡上。从外部关系来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质就是要实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产教融合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要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由学科驱动转向产业需求驱动,与产业需求实现动态均衡。同时,推进产教融合又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相关产业支撑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各方也必须加快自身的调整,正确认识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建立新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各类高校协调发展、高校与产业共享共赢的局面。
推进产教融合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方法。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乃至不同的课程,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实践合适的产教融合方式。对于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据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逐步提升应用性科研水平。应用型人才不是指某些特定的专业,也不是降低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更不是把本科高校降格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需求驱动,面向实际问题。因此,产教融合要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专业的中观层面和课程的微观层面推进,在这三个层面的产教融合过程中,社会、高校、产业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
在整个国家宏观层面,要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谐共生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处于金字塔尖,应以学科水平作为它们的评价导向,促使它们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目前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建设,主要是针对这一类高校。除此以外的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应该走应用型道路,始终与社会需求保持对接。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要继续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者对于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改变以往根据学术水平为核心的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在学术水平之外再引入高校的应用性指标,即高校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程度。对普通本科高校的评价和资源配置要进一步强调需求导向。只有当少数高校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多数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才会趋于合理,高等教育的供给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持续对接,产教融合的宏观目标才能形成。
在专业层面,要建立敏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快速而又低成本地对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做出响应,在中观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要把专业设置的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专业调整,而是要改革专业建立和运行的机制和体制。要理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学科为体、专业为用”的思路,把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立逻辑从专业移到学科,由学科提供课程,用课程组合为专业,形成全校性的“课程超市”,实现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项工作的关键是本科高校的学术资源要严格按照学科体系进行配置,同一学科领域的资源,包括教师、实验室等,都集聚在同一个基层学术组织内,同一学科领域的课程都由与此对应的基层学术组织来承担,双双实现学科建设和本科专业建设的有序发展。同时,采用模块化技术改造课程体系,通过不同模块的快速组装,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品种、跨学科、敏捷化。
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微观层面,这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要加快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学生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里的课程是指广义上的课程,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综合性教学活动等所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在课程层面的产教融合,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学习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实施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综合化框架下解决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在一门课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并体现高校与产业双方对课程建设的共同参与和贡献。要在课程中引入相关产业的元素,部分内容由产业界人士承担,学生结合产业需求开展学习。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强化专业教育,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内,要避免实践类教学环节单独设课的做法,更不能把课堂教学理解简单为“理论教学”。强化专业教育的理念要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体现。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必然会在产教融合上做出出色成绩。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仅不能降低学术水平,而且必须在转变中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一流的应用性科研成果。普通本科高校坚持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紧贴产业需求,以产业需要的各类特色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标准,以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对接产业需求中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进而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普通本科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时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不必一步到位,也不必全面开花。可以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先行先试,做出成绩、得出经验后再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即使是某一个专业的产教融合,也可以从某些课程开始。
高校与产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之上,保证产教融合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产教融合应该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是产教融合的成功典型。经验表明,任何一所医院要办好,任何一所医学院要办好,必然要走医疗、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道路,学校和医院谁也离不开谁。其他行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其中的道理完全可以借鉴。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是一条重要的纽带。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应用型学术能力,对产业的运行规律和面对的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保证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可以要求教师入职前有长期的产业工作背景,可以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产业的执业资格证书,也可以直接从产业聘任教师,除此以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提供渠道,使教师与产业保持持续的联系,定期深入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始终对接产业,与产业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