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学院
地方本科院校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结构调整及人才分类培养的主导性意见,合理创新、有效实践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觉实践与可靠载体。必须明确顶层设计,厘清“定性、定向和定型”“三定”的根本性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发展。
立足当下——
定性:教育共同体
地方本科院校成立行业学院,一般都采用与地方行业内优质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表现为凝聚政、产、学、研、用的优质资源,指向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不仅是自己的任务,而且也是其它共建单位的需求。
作为由校地、校企多方参与合作的教育机构、项目平台,行业学院必然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各方以人、财、物等不同形式支持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谋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学院归属看,合作共建的行业学院仍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与高校自身“公办”或“民办”的性质保持一致。
从存在形态看,行业学院至少具有虚拟与实体两种。虚拟类行业学院比较常见,指挂靠在某二级学院,人、财、物也与之共享,无独立行政区域的虚拟机构;实体类行业学院相对较少,是指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师资、学生及硬件设施均相对独立,有固定的办学场馆。
从办学目标看,无论公私、虚实,行业学院办学都必须指向有效支撑行业发展,以“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就是说,地方本科院行业学院要使自身与地方行业企业成为“教育共同体”,彼此支撑、合作共赢。
定向:办学行业化
从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分析,除了毕业后继续留学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走向行业、进入行业,在行业内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应该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增添“行业元素”,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出众,且符合行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简言之,行业学院要为地方行业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办学路径看,一是专业与产业呼应。行业学院所设专业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呼应,要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调整或优化专业(方向)设置。最重要的是,行业学院要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群与行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使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呼应,为学生“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二是教学与生产融合。按照教育规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要真正将行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则还要通过充分的实践教学。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应该按照实践教学的比例,有计划组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参加岗位见习、专业实习等,通过“生产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三是职前与职后贯通。企业对大学生的“入职要求”可以说是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显性标准和基本要求。通常,行业企业对本科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就是达不到“入职要求”。为此,行业学院要打破壁垒,将“职前”与“职后”贯通起来,在实践环节加强“同步实操”式业务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进入优质企业当“员工”的条件,有效提升“适岗度”、缩短“试用期”。
定型:全面应用型
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与政、产、学、研、用开展共建,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支撑,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
首先,要力推“行业学院”模式,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当前,行业企业最迫切地需求,依然是人才的需求。行业学院要通过“四引”(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修订并完善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主要导向,增加校企合作行业类实践课程比例、优化专业见习与教学实习等基地建设,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兼备的“现场工程师”。
其次,要发挥行业学院科学研究职能,主要是应用(对策)研究。行业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集中精力开展横向项目、软科学项目研究,有针对性的为行业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第三,要激发行业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学院的师生,要积极参与行业组织的大型活动,在行业服务、校企互动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逐步树立“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品牌。第四,要坚守和传承行业文化。行业学院要将行业优良传统、品牌特质、文化底蕴凝练为行业精神,以此凝聚师生、团结力量,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同时也承担起传承行业精神的使命。
定性:教育共同体
地方本科院校成立行业学院,一般都采用与地方行业内优质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表现为凝聚政、产、学、研、用的优质资源,指向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不仅是自己的任务,而且也是其它共建单位的需求。
作为由校地、校企多方参与合作的教育机构、项目平台,行业学院必然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各方以人、财、物等不同形式支持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谋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学院归属看,合作共建的行业学院仍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与高校自身“公办”或“民办”的性质保持一致。
从存在形态看,行业学院至少具有虚拟与实体两种。虚拟类行业学院比较常见,指挂靠在某二级学院,人、财、物也与之共享,无独立行政区域的虚拟机构;实体类行业学院相对较少,是指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师资、学生及硬件设施均相对独立,有固定的办学场馆。
从办学目标看,无论公私、虚实,行业学院办学都必须指向有效支撑行业发展,以“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就是说,地方本科院行业学院要使自身与地方行业企业成为“教育共同体”,彼此支撑、合作共赢。
定向:办学行业化
从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分析,除了毕业后继续留学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走向行业、进入行业,在行业内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行业学院,应该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增添“行业元素”,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出众,且符合行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简言之,行业学院要为地方行业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办学路径看,一是专业与产业呼应。行业学院所设专业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呼应,要以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调整或优化专业(方向)设置。最重要的是,行业学院要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群与行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使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呼应,为学生“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二是教学与生产融合。按照教育规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要真正将行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则还要通过充分的实践教学。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应该按照实践教学的比例,有计划组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参加岗位见习、专业实习等,通过“生产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三是职前与职后贯通。企业对大学生的“入职要求”可以说是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显性标准和基本要求。通常,行业企业对本科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就是达不到“入职要求”。为此,行业学院要打破壁垒,将“职前”与“职后”贯通起来,在实践环节加强“同步实操”式业务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进入优质企业当“员工”的条件,有效提升“适岗度”、缩短“试用期”。
定型:全面应用型
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与政、产、学、研、用开展共建,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支撑,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
首先,要力推“行业学院”模式,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当前,行业企业最迫切地需求,依然是人才的需求。行业学院要通过“四引”(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修订并完善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主要导向,增加校企合作行业类实践课程比例、优化专业见习与教学实习等基地建设,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兼备的“现场工程师”。
其次,要发挥行业学院科学研究职能,主要是应用(对策)研究。行业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集中精力开展横向项目、软科学项目研究,有针对性的为行业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第三,要激发行业学院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学院的师生,要积极参与行业组织的大型活动,在行业服务、校企互动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逐步树立“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品牌。第四,要坚守和传承行业文化。行业学院要将行业优良传统、品牌特质、文化底蕴凝练为行业精神,以此凝聚师生、团结力量,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同时也承担起传承行业精神的使命。
加强校地合作:做企业的“人才库”、“智力库”
产教融合,首先是人才培养层面的融合。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要形成学校与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包括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等等。
比如在课程教学中推行“多师同堂”,专兼职教师可以一起授课、互补互通。行业学院要发展成为专门培养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相契合、高素质“应用型”行业人才的人才库。
行业学院要致力于为地方行业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难题,成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力库。应用研究可以“多元同研”,实行项目管理、现场验收等。此外,还必须兼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融合,包括共建实验室、就业创业基地,合作开展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岗位实训,以及举办行业类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等等,在互动中推进彼此的深度对接、相互渗透,实现互惠互利。
定向回归行业:充分发挥“行业育人”价值
行业自身具备“教育”功能,即不断地鞭策行业内的个体参照行业标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在回归行业的路径上,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兼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教育观。
行业学院必然使学校与行业形成连接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也将有力地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体系的深度融合。直面专业教育口径、社会适应能力之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应该定向回归行业,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树立高于通才教育又包括专才教育的“行业育人”观念。
一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结合。行业的专业知识是专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本科人才在行业内的立身之本;通识教育中的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是人才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彼此渗透,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基础性、普及性,并提高基础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
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行业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行业前沿知识的精神,而且要培养其理性的价值判断力,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创新思维与守正思维的融通。行业的进步,离不开相关理论或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问题面前必要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同时,坚守行业的优良传统也至关重要,行业文化所包括行业精神、行业经典案例本身就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切不可抛弃积淀、肆意变革。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完善“协调共享”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是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建而成的教育共同体。按成立缘由分类划分,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即地方政府以政策优惠、资源倾斜等方式,促成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自发型,即地方本科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主动整合资源筹建;企业需求型,即行业企业基于缓解压力、谋求发展或支持高等教育等原因,自主与地方本科院校共建。
参与共建的各方要着力完善“协调共享”机制:
一是全面实行理事会制度。行业学院理事会作为提供决策咨询、评议学院工作和筹措发展基金或提供其他服务的机构,理应成为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合作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遵循《理事会章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各方指派专人作为理事会成员,按照各项制度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二是系统完善跟进式举措。行业学院要想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行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推动“产教融合”格局的全面形成,必须超越简单的“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系统地构建完善的、有效的跟进举措。以应用研究为例,从签约立项、开展研究到验收结项,要实行项目管理的办法,各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人、协调有序。
三是扎实开展过程化督查。在行业学院运行过程中,政、产、学、研、用的资源共享,都有一定的条件,是各方在理事会制度的框架下所达成“决议”的反映。显然,“共享”的前提是维护“决议”,这直接关系到行业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过程化的督查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参与共建行业学院的各方,有义务阶段性地监督、核查理事会重要问题决议、具体跟进举措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