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陈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与必然

更新时间:2017年09月15日 08:45点击次数:字号:T|T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这一政策犹如一座领航灯塔,廓清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思路,指明了工作方向。

高校转型就是要推动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今天,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新阶段上,转型的先行者遇到了哪些风险和挑战?高校转型进行了哪些尝试,获得了哪些收益?回首一路来的探索与收获,无疑将为新航程积蓄更大动力。

从即日起,《教育之弦》将推出“高校转型发展进行时”系列报道,为您呈现高校如何谋定思变转型发展,敬请关注。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接受《大学》专访中谈到:高校转型政策的出台有三个重要的背景。高校转型最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促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高校转型政策的出台有三个重要的背景。第一个背景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使分类管理变得更加迫切。第二个背景是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必须加强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第三个背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清晰了。

高校转型最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促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就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职业教育的体系化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的衔接和沟通关系。第二个层面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要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路问题和人才培养层次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职业教育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包括坚持就业导向,又包括解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如何职业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机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获得高度关注。您如何理解这一改革举措的决策意义?

高校转型就是要推动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

高校转型政策的出台有三个重要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使分类管理变得更加迫切。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思路。高校围绕怎么分类发展,用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发展等理论问题,开展了一些探索,直到 2013 年,这些问题才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2014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的决定和六部委规划的出台,提出的转型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真正破题。

第二个背景是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必须加强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早在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但在提出目标之后,也没有真正地做下去。因为 1993 年以后工作的焦点是“两基”任务。这中间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但是现代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所以国家在“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基本公共教育体系的框架和思路,2014 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到教育“十三五”更加系统地来论述现代教育体系,都是为了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借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提出来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要借着职业教育这个突破口,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推动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

第三个背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清晰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好,说到底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地方普通高校如何不加快转型,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就无法担负起这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高校转型的具体要求是在职业教育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来,这是否意味着高校转型是放在职业教育分类范畴考虑的?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本世纪初就已经提出来了,2010年的规划纲要中又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属于高等教育,只是原来大家更多从层次上来看待。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做了一个明确的解释: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类维度。高等教育是从阶段来分的,比如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从类型来分的。所以从逻辑上来讲,它们之间一定有一个交叉重合的部分。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基本教育后的教育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状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本来就没有也越来越不会有清晰的边界。从管理体制上讲,不同部门管理的事务要有清晰的边界划分,但这不是划分学校分类的边界。

所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问,应用型高校到底 属于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逻辑上,截然分开的想法是不成立的,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发展上,应用型高校应当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

既然高校转型并不简单由职业教育直接生发,那如何理解高校转型又是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时间点上得以突显?

高校转型发展的题目虽然是借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样一个任务提出来的,但却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建构现代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我们是要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样一个设计来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这是总思路。

一项政策最后要上升为国家决策,是需要找时机和契机来实现的。从学术角度来讲,我相信,在 2000 年之前一定有人说过高校转型的问题,2000 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有更多的人在探索和研究,有些学校还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013年这个时间节点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提出来,并不意味着之前是空白,不然怎么会在 2013 年这个节点上就找出这么多高校转型的典型经验来?但是要成为最高层的决策,总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又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期望通过高校转型对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甚或现代教育发展发挥怎样的作用?

从教育角度来讲,高校转型最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促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就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职业教育的体系化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关系。第二个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要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路问题和人才培养层次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职业教育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包括坚持就业导向,又包括解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如何职业发展和向 上流动的机会问题。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分割来看。

目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就是因为偏向从一个维度去理解这个问题。有的只从职业教育去理解高校转型,纠结于转型的属性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的只从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来看,会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是不是搞了一个新的升学方式;有的只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角度来看,会认为职业教育会不会搞成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有的只从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解,会认为是不是职业教育过度实用化、功利化。所以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容易把这个问题看偏差了。但实际上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本身来讲,这三个问题是统一的。高校转型发展的任务也要从这个三个方面来落实。

许多学校把升格和更名看成是规划的核心目标、战略的核心任务,这是不正确的。转型更多地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相联系,以往一些学校更多地是在政府的政策体系、管控体 系中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而转型是要求在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高校转型既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分类改革,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还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下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 其治理结构、办学方式、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流程模式乃至学校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都面临深刻的变革。

当“应用技术大学”被普遍用来指称转型高校或高校转型方向时,其间似乎已暗含着一种惯性似的高校层级表达。如此,那些需要转型的、以学院命名的地方高校,如何摆正自己转型的位置?

考虑在我国客观上存在着“大学”和“学院”的区分,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应用型高校”或“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概念。随着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推进,院校设置必然走向分类设置,这个已经在教育部的改革日程中。但是对学校而言,需要认清楚,转型和“更名”(学院更名为大学)是两件事,虽然它们有关联的。

以往我们看一些例子,许多学校把升格和更名看成是规划的核心目标、战略的核心任务,这是不正确的。转型更多地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相联系。以往一些学校更多地是在政府的政策体系、管控体系中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而转型是要求在为科技创新和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中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政府管控所追求的目标和学校发展的目标是有 差距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学校自主权。当然,政府的管控体制要改革,评价制度要改革,但学校更需要转变观念,它不是在政府的管控体系里面找位置,而是要在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定位。这个定位清楚了,就是走在了转型的道路上,也就是走在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甚至也可以说就是走在了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道路上。

如果暂且放置一下国家层面的现代教育体系建构的宏大目标,就单个学校而言,高校转型也是必然吗?

首先,价值规律是第一规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讲“两为”,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四为”,都是讲高等学校必须创造价值。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高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为学习者发展创造价值。教育方针讲“两结合”,转型发展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贯彻“两结合”。

其次,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是要有结构的,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还是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来讲,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应当主要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对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就业质量较低等结构性的矛盾必须从转型发展中逐步解决。

第四,当前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之中,没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高等学校很难适应这样的变革。

第五,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我们讲高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定位,实际上也是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定位,高校必须解决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如何办学的问题。

最后,对地方高校来讲,地方政府办大学的初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我同很多高校讲,不要讲顶天立地,要讲立地生根,这个根就是区域、行业的科技和人才需求。 有一些同志有误解,以为“学科型”就等于“学术型”“研究型”,对建设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师资条件、生源条件、经费条件、装备条件完全缺乏认识。大学都是要出论文的,论文有两种,一种是写在天顶上的,一种是写在大地上的,前一种是极少数大学、 极少数天才的事情,后一种是大多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事情。现在我们大多数论文都是写在空气中的。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当然要写在天顶上的一流,但更多的一定是写在大地上的一流。所以,对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讲,只有立地生根,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高。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样可以当院士,一样可以得诺贝尔奖。

有的同志提出,一部分高校已经在积极地实践应用型高校的定位,这些学校也要叫转型吗?

转型是在国家政策层面的表述,对相关普通高校来讲,它明示了改革的方向,彰显了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即使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也有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高度相关性政策,如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院校设置中的分类设置,产教融合工程的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评价等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 如我们在转型之初就明确强调的,转型是教育结构调整的第一步。第一步,说明不是全部,也说明这是战略突破口。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架构下,相关高校是叫应用型建设的“深化”还是向应用型“转型”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需要统一认识的是,转型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转型既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分类改革,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还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下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治理结构、办学方式、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流程模式乃至学校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都面临深刻的变革。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也仍然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当高校真正转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以后,科技革命对应用型高校的冲击更加直接,应用型高校的形态也会面临深刻变革。转型找不到终点。很多高校的领导讲,越是转到深处,就会感觉挑战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需要探索和创新的领域越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转型的叠加,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的路还很长。

高校从转型过程中可以受益什么?

转型首先是国家、地方和学生受益。有这三个受益才有高校自身的受益。当高校真正转向为社会经济服务去定位的时候,就会发现,发展质量、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都是能够得到极大地改善。

第一,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发展总的政策方向是清晰的,虽然针对转型高校具体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还处在完善之中。高等学校的发展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的方向,而不要过多地受到一些短期政策的影响。从地方高校发展来讲, 哪些高校有大的受益,有大的发展?还是把握住了大方向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了的那些高校。

其次,服务好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十三五” 国家提出来大量新的产业发展战略,产业转型,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这就是提供的机遇。怎么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必须抓住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机遇。

最后,实践证明,转型力度大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有些学校担心说转型了是不是会影响生源质量,但我们考察了那么多转型有成效的高校,没有一所学校是这样的。恰恰相反,因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了,知识更新快了,毕 业生职业素养更高,创业能力更强,更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学生喜欢。在科研上也是一样, 过去都是盯着上面发布的课题,大家都去抢,资源是有限的。现在转向去解决经济社 会发展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创新的天地太广阔了。对地方高校而言,真正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一定是在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中产生的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