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建平台 协同创新育英才
——土木工程学院示范校建设纪实
土木工程学院按照学校全面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以“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和学校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为指引,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方法,加强产教融合,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院上下团结进取,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正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在“示范校”建设的路上奋勇向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建设中土木工程学院对接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为培养目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了国家大力推广的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结构、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内容,以“更加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总体思路,注重体现工程认证思想,细化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技能为一体的培养方案。
遵循《专业规范》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将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平台三大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包含建筑工程、地下工程、交通土建和任选课4个课程模块;增加了6个学分的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达到30%以上;强化校企合作,将与工程一线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为校企合作课程;按照“大土木、三方向”的思想,设置27门专业任选课程,打通了建筑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三个方向。并且,对接洛阳地铁建设,在教学内容中加强了地下工程施工、盾构、测量、地下工程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二、把握前沿建设平台,校企合作反哺教学
“十二五”期间,土木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岩土学科于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点。建成了1个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科研平台——洛阳市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经学校批准设立了隧道与地下工程、工程结构、绿色混凝土3个校级研究所。
“十三五”开局的两年中,借着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东风,依托前期开展的研究成果,平台建设保持了较好的态势。2016年,两个科研平台获省科技厅批准,分别是土木新型结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装配式建筑结构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的获批建设,拓宽了学院的科研平台类型,使学科发展和目前行业发展高度契合。2017年,在第八批重点学科验收中,岩土工程学科获得优秀。在第九批重点学科评选中,岩土工程再次被评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广泛吸收行业与企业人才意见,多次召集相关人员共同探讨研究课程内容、教材开发等问题,与企业合作出版教材3部。建立了由企业人员参加的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其中非本校人员超过了三分之一。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和建筑材料、建筑环境与设备、给排水三个专业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结构、道桥、测量、土工、岩石力学、CAD六个实验室,2017年获批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至2017年底,共与中铁十五局、河南六建、河南智博、洛阳城建勘察设计院等28家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师生在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实际工程。
积极实施毕业设计改革,使毕业设计对接毕业生就业岗位特点。采取“试点引领,逐步推广”的方法,鼓励除“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型”之外的“施工类设计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工程造价型”、“ 科学研究型”等毕业设计课题。
学院引入1997届毕业生创建的“河南捷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工作室,由该企业2名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将“知行合一、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落到实处。
2015年9月,与河南智博建筑设计集团合作成立河南智博建筑设计研究院理工分院,20余名设计人员直接入驻学院,在人才培养、产学研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智博理工分院每年派设计人员直接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中,年均指导学生20名,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课题选择、实际设计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近两年来,河南智博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土木学院科研能力优势委托学院开展了新型钢结构设计、施工方案的研究等多个横向课题研究,并根据产业政策引领,计划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研发。
三、产教融合夯实平台,协同创新培育英才
学院通过整合平台资源与校企合作,打造了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践实训环境和“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多,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科研平台与实验室为载体,建立起校外产学研基地、校内实训中心、教科研平台、实验室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设置了实验专用周,将过去零星的课内实验集中到实验专用周,既便于实验的延续性,又便于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设置了涵盖BIM技术应用的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实验专用周,以适应行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加大现场教学力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同时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在针对某些专题进行案例教学。在授课中就将学生从课堂带到了工地和施工现场,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着锻炼青年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2009年至今,学院先后和中铁隧道集团、中铁十五局、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洛阳市人防办等单位签订横向科研合作项目近10项,包括合肥高架桥施工项目、杭州地铁施工监测项目、太原西南环施工监测及复杂地质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技术研究项目等,引进经费500余万元,先后派出12名青年教师到工程一线进行了至少6个月的挂职锻炼,陆续派出30余名学生参与了项目实施。真正建立起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四、依托平台提升能力,服务发展谱写新篇
平台建设不但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使学院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依托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和岩土工程重点学科,土木学院参与了太原西南环线晋祠隧道、合肥地铁、杭州地铁以及目前在建的洛阳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方面锻炼了师资,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和机遇。依托土木新型结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装配式建筑结构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学院和鑫晟鑫、智博等企业开展了装配式轻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半刚性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墙的抗震性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使相关教师科研水平走在了学科前沿。利用假期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使学生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两年,学院共为洛阳及周边城市提供政府采购招标咨询134人次;协助河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开展了“天瑞杯”河南省建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承担了混凝土检验员实操能力考试;开展施工员等建设行业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组织培训学生2400余人次,近1900人次拿到了相应的岗位证书。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贡献出了洛阳理工土木工程人的力量。
付出就有回报, 2017年,土木工程学院就业率达到96.6%,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达到93%。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詹一凡的卓凡科技有限公司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大学生明星创业企业。
未来三年,土木工程学院将进一步明确目标、大干快上,抓住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学校发展目标为统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成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增添土木光彩。
作者: 黄强、赵燕昌
来源: 党委宣传部